修行,是被时下躁动的人们常说起的一句话。修行,其表在于修行,其内在于修心,学会在时时处处约束安妥好自己的心性,不至于与常人等同,让自己的心性和而不同,不至于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样,由性而起,信意而为,随时检察自己的言行,乃至行为,尽量保持在做人的中道,一言既出,对人有益,对己无害。而不是,不想后果,驷马难追。
修者,羞也。中文的伟大之处,在于大多数的古传汉字皆可同音通假。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的所谓修行,修的就是人的羞耻之心。知羞,是修行的核心,是结果,也是目的,更是一个人修行起点和前提。如果,一个人连一颗羞耻心的善因都没有,我以为,即便她(他)即便修行到老,也万难修出一个善果来。
修行需要循序渐进,也必须要讲究先后顺序,次第进行。人欲修行,应首先是一种自身的认知上的觉悟,是内在的需求,更不是靠外力分发信息信意,生拉硬扯才能成就的。如果这样,那么这种修行,大多不会与学员的品行进阶有益,只能与学员的钱袋有关。
如果,修行的初衷不是改变自己而是用以说教他人,这种修行也只能沦为极其虚伪的道德工具,于世有害,于己无益。
此等,如我在今年盛夏邂逅的看似一位锦衣玉食的美人,即便她腰上系着一条非常束身的LV腰带,下身传一件上下连体的日式学生百褶超短裙,横看迷人,侧看成峰,进入公众场所,融入人群,可乘坐高铁却不戴口罩,还偏要把自己修长的腿脚搭在别人的后座肩头上,空调凉风习习,裙下芬芳四溢,观众惊掉下巴。如果说这种人说自己有修行,谁信?
提纲掣领,说过上述三种修行之害,借用金庸评邓小平的一句话便是:“方向对了,不怕路远。”
接下来才能登堂入室,提及什么是一个人真正的修行,再说关于个人修行的方法论。
修行,应该是向善的发端,知耻的开始,和思想的觉悟。属于一个人想在言行上补起缺陷并通过不断学习比照,强化意识,检视不及,改正有过,提升的内省,并随着修行的逐渐深入,把在认知上的收获所得在外化日常习惯的行为。这样修行的自身所获,即便再进步再小,若能时有寸进,日拱一卒,也是提高。这才是修心与行为的真正圆融合一。
若做不到如此,如果只图囫囵吞枣或采用“拿来主义”,把别人或书本的道德说教拿来做为自己绑架于人的无形绳索,和口舌工具。我只能说,此等,人之奸,德之贼也。
(暂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