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佳说,2013年他写了整个盛夏,把过去的十年写成小说,2016年,把过去十年拍成了电影,期待已久的《摆渡人》即将开始宣传,看着其名为“你是我的朗读者,我是你的摆渡人”的校园见面会,不紧又想起了“你有你的朗读者,而我只是摆渡人”这句话。
时隔两个月后,对这句话再次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或许是时间的沉淀,或许是对两部小说的了解。
“列车飞驰,那些最美好的时光,和你曾经单曲循环的音乐一样感伤,忍不住回望,以为不会再有的幸福感,最终成为你向前奔跑的理由。”这是张嘉佳说他的2007年。
“有一天你说,张嘉佳,我不想看你的东西了。没关系,我依然在记录,在一字一句写着我们的生活。在书里我叫陈末,过去的岁月里,我并不沉默,只是沉没。如果你难过了,不开心,那就在失眠的夜晚打开一本书,让自己逐渐平静。陈末应该还在,和你说,嗨,别哭了,你还要赶路的。”这是张嘉佳昨天的微博。
不喜欢张嘉佳的故事,因为每一个故事都离我太远,因为冷淡的我注定不会有那种热烈,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歇斯底里撕心裂肺的感受,喜欢张嘉佳的文字,因为单独的段落时常给人以触动。
说不清为什么对《摆渡人》这个故事记得最深了,只记得为此了解了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摆渡人》,后来又因为“你有你的朗读者,而我只是摆渡人”这句话而去寻找自己的朗读者,最终找到的是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
《摆渡人》上次已经写过,没有新的想法并不想再提,相对于《摆渡人》而言,《朗读者》给人的触动更加深刻,或许是结局的死亡更显得深刻。
不同于从《摆渡人》中更多看到的是爱情以及勇气,在《朗读者》里能看到的多了许多,15岁的伯格与36岁的汉娜间的爱情与背叛;汉娜为了生活选择进入纳粹集中营当女看守的罪行与忏悔;道德的困境和法律的悖论,开头是美好的,晕车少年与善良女售票员的故事,即使后来二者的感情成为爱情,行文之中是充满美好气息的拥抱,结尾难免令人沉默,难以考究出狱前夕汉娜的心理活动,但在坚持十八年后获得假释即将出狱却选择自杀,想必不是一个容易下定的决心,结尾是冰冷的死亡。
既然是由张嘉佳这句话引起的,并不想考虑太多其他方面的思考,《朗读者》与《摆渡人》关联最紧密的便是关于爱情与勇气的选择吧。
伯格从未缺乏勇气,即使二者年龄差别巨大,身份差别更大,但他一直替汉娜保守着其看似卑微的秘密,八年前初遇时,伯格是汉娜的朗读者,八年后汉娜如遇,在此之后的十八年里。他依旧当着她的朗读者,即便形式从亲口朗读变为了寄去的录音带。汉娜的勇气更是远强过伯格,她有勇气进入集中营成为看守者,有勇气在法院中对不属于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有勇气在十八年监狱生活结束前夕选择死亡,偏执的人从不缺乏勇气,但这勇气似乎无关爱情?其实是有的吧。
《摆渡人》中的对于爱情的勇气毕竟简单,只需一往无前,而《朗读者》却多了许多,对爱情最大的勇气便是选择不再拥有爱情,这是汉娜用自己的勇气对爱情给出的答案。当爱情站在死亡面前,为了爱情畏惧死亡,这是两个故事都给出的答案,为了爱情选择死亡,这是汉娜给自己的回答,即使明知选择见面伯格也有勇气选择爱情,然而她对于伯格本人来说除了代表爱情,还代表了许许多多沉重的负担,此刻她丧失了勇气,丧失了让爱人承担太多的勇气,结尾便是冰冷的死亡。
相对《摆渡人》而已《朗读者》多了许多思考,《摆渡人》永远比不上《朗读者》的深度,尽管《朗读者》永远不会像《摆渡人》那样让人讨喜,即使《摆渡人》读来有着许多缺陷。
摆渡人为爱而生,
朗读者为爱而死,
关于爱情,我们懂的都太少。
你有你的朗读者,而我只是摆渡人,对这段话不禁怀着这样的恶意:你的爱情终究不会有所结果。或许张嘉佳也曾怀着这样的恶意,在他的《摆渡人》里作为摆渡人的小玉依旧努力向着前方奔跑,被前妻抛弃依旧追寻的马力最终也没有复婚,坚持单身,投身艺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