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里仁第四白话解释

里仁第四白话解释

作者: 荷荷花 | 来源:发表于2018-10-15 12:34 被阅读0次

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白话解释】

孔子说:居住在仁者所居之里,有仁人可以观摩学习,是件美事。一般人容易被染著,遇善则善,遇恶则恶,若随意而居,居所不选择仁德之里,不与仁者共住,安得称为智者。古语所谓,千金置宅,万金买邻。又如孟母三迁,皆是择仁者所居之里而住。

解法二

亦可引申选择朋友、配偶乃至职业皆须择仁,心态亦须择仁为安住处所,若不选择仁友、仁术、仁心而住,哪里称得上智者?

【章旨】

此章言居必择仁也。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白话解释】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久处贫困,久处贫困则为非作歹。不可以长处富乐,长处富乐则骄奢淫佚。仁者天赋仁厚,为仁无所希求,不求回报,只为心安理得,否则其心不安,仁者即使行仁获罪,也不后悔。有智慧的人知行仁能利益人群,利益人群才是利于自己,仁者智者对仁有深浅体会,然皆非外物所能夺,故可久处贫困或常处富乐而不失仁。学者先学习智者利仁,功夫日积,自然能安于仁心成为仁者。

【章旨】

孔子教人先闻见地知仁的重要,不因境况而丧失本心的仁德。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白话解释】

孔子说:仁者是有公心的人,不会像一般人处世间感情用事,爱憎但凭个人私欲。仁者有智慧,懂得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仁者不会随便讨好人,一切站在公心出发,以公来权衡得失。故唯有仁者,能审查人的善恶而喜好他或讨厌他,如此,善人能得利益,使善道光明昌盛,而恶人得到惩戒,使恶行消失匿迹。

【章旨】

此章言仁者无私心,能审人之好恶,如雪庐老人所说,仁者有公仇。

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白话解释】

解法一

孔子说:诚然能存心在仁,一心向往仁德的人,自然不会有坏的念头和不好的行为。

解法二

孔子说:诚然能存心在仁,一心向往仁德的人,便不会憎恶他人。志于仁者,能以仁厚待人,遇好人,固然能以善心待之。遇恶人,亦能以善心劝他改恶向善。

【章旨】

承上章而言,如雪庐老人所说仁者无私怨。本章与上章文义相承,上章言能好人之善,能恶人之恶,一切出自公心。本章是无个人之好恶,就算此人昔日为恶,只要肯改邪归正,改恶向善,无不接纳,谓之仁者无敌。依解法二更佳。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白话解释】

孔子说:财多与位高是人所贪恋的,但必须取之有道,才是可居可取。如果不是以仁义之道而得财富权贵,仁者不居不取,即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之,无财无位,生活贫困是人所嫌恶的。君子行道,应当得富贵,而反得贫贱,此时贤能的君子深知,时代有否有泰。在否闭不顺的时候,君子虽有能力去除贫贱,但若必须舍去所行的善道,则宁守善道,而不去贫贱。

君子舍弃了仁心仁事,如何得成名为君子?君子既然不可以舍去仁,则须经常保持仁心,在平常即使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能违背仁心。在最匆忙、遇到紧急问题的时候,心必定安在仁上。在遭遇危险,甚至面临死亡之际,他的心也必定安在仁上,可见君子无时无刻皆不离仁心。

【章旨】

此章言君子行义存仁的形象。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字词解释】

恶:恶wù,厌恶。

【白话解释】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以行仁为所好的人,也没有见过遇见不仁之人就厌恶的人。喜好仁德的人,凡事皆依于仁,是实行仁德的上等者,好到无以复加,无人能更上于他。厌恶不仁的人,便不会与不仁的人亲近,所以不会让非礼不仁之事加陵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一日之间用他的力量努力行仁呢?如果有人能够一日力行孝悌忠信,就接近于仁了,孝悌忠信,有浅有深,人人都有可行之力,或者有人肯用力于行仁,而苦于力不足,但我终未见到这种人。

【章旨】

此章是孔子勉人努力实践仁道,不要自暴自弃。

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白话解释】

解法一

孔子说:人们所犯的过失,各因其个性之类别而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农夫不能耕田,是他的过失,若不能文书,则非其过失。观人的过失,要能随类而责,不求备于一人,则如此观过之人是有仁心的人。若不依类而责,例如责备农夫不能文书,则知此观过者是不仁的人。

解法二

孔子说:人的过失是由于偏袒自己的亲戚朋友。例如,有一个很正直的人,他父亲顺手牵羊,儿子去官府告父亲的状,这虽然是正直的行为,确没有维护到五伦关系。父亲与儿子应该互相为对方隐瞒过错,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样做虽然有过失,但正直、仁义就在其中。人的过失,虽各有不同,但观其动机,就能知道他的人品。

【章旨】

孔子说明因过失而可看出人之本质,此是评价人物深一层。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白话解释】

孔子说:人在世间,须知为仁之道,方能立己立人。若明白为仁之道,就不会妨碍家庭、社会、国家,此人算是对大众有利。反之,如果不懂为仁之道,则必害人害己。学仁道固然很难,要听闻仁道也不容易,所以若能早晨听闻仁道,夕暮而死,就不虚此生了,否则纵使寿命八百年,亦枉为人。

【章旨】

此章疾世无道,并言人不可以不知「道」

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白话解释】

士:指还没做官的读书人、知识份子。孔子的教育,在使学者由明道而行道,不在使学者求仕而得仕。若学者由此得仕,也要藉做官以行道,而不是为了谋求个人生活的安稳富裕、尊贵荣华来做官。故来跟孔子学习的学生,孔子必先教他志于道,也就是以道存心。

孔子说:假使一位读书人志在学道上,却因为衣服穿的不好,饮食吃的不好,而觉得羞耻,可见他的心仍然在名利上,心志实则未立,故不足以与他谈道。

【章旨】

此章言人当乐道,不被穷困所系。

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白话解释】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人不违逆,也不贪慕,惟义是亲,即对于有义的人,就与他亲近。君子对于天下事,既不预先存有绝对如此或绝不如此的成见,胸中充满广大公心,以义为衡量标准,合于义则行,也就是不问亲疏,但以道义是亲。

【章旨】

此章明孔子以义为衡量人事的标准,合义则道,违义则不从,故曰义之与比。

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白话解释】

孔子说:君子心心念念安住在道德上,所以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的人所居的邻里。小人则心心念念在于财产、田宅,所以他的居处,必然选择有利可图之地,例如可以使他升官发财之地,作为居处,定居后,则不迁移。君子念念不忘礼制的遵守,心中亦顺著经典法则而行,小人则念念不忘于私惠的获得,冒险以求侥幸,不思后果,只贪图眼前的小惠,唯利是图,枉法贪利,祸国殃民,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差别。

【章旨】

此章言君子小人,所安不同也。

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白话解释】

孔子说:放纵自己的心,任意追逐私利,愈放纵自己的心图取私利,对他人的损害也愈多,招来怨恨的人就愈多。

【章旨】

戒人不要纵心于私,亦为在位好利者箴也。人不要縱心於私,亦為在位好利者箴也。

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白话解释】

孔子说:若人君能够以礼让来治国,那么对于国家的一切事情有什么困难呢?反之,若不能以礼让来治国,则上下不敬不合,必互相争斗,纵然有礼法上的形式,也只是虚文而已,这样的礼又有什么用呢?

尧舜皆行禅让,把天下让出去,而周文王在当西伯时,虞、芮二君争田,朝见周国,请其评理,等到进入周国境内,所见朝野人士无不相让,二人自惭而返,天下听闻此事而归附周朝的有四十余国,可见古人无事不让,能礼让就不会相争,故国家容易治理。

【章旨】

此章言治国者,必须礼让也。

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白话解释】

孔子说:不用忧愁得不到职位,应该忧愁以什么内涵来胜任这个职位,该如何在这个职位上有所建树?不用忧愁我不为人知,但求可以拥有被别人知道的内涵。

一般学者的通病,就是急于让人知道自己,生怕别人不晓得他。喜好出名的心理,是常人所不免的,只要他有一点才能、学问,或道德修养,就想让人人传颂、人人夸赞,这无非是虚荣心作祟。但是值得忧虑的,不是自己不能闻名四方,而是自己是否有值得别人传颂、夸赞的才能、学问或道德修养。读书人不要徒务虚名,要力求实学,才能真正有益于自己,甚而有所建树也不必有职位,能立德立言立功才是真正的建树。以上皆是孔子一贯的主张,一切应尽其在我,不要受外务影响。

【章旨】

此章勉人要先充实自己的才学品德。

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白话解释】

孔子呼曾子之名而告诉他说:参啊!我的教化之道,是浑然一体,可以用一理贯穿万事万物。曾子回应夫子说:是的。代表他直接通晓其理,更不须问。孔子出去后,其他的弟子不了解孔子所说,乃问曾子,夫子的道指的是什么?曾子回答:夫子的道,就是忠恕罢了。忠就是尽己之力,恕就是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之道,一理分为万事,万事归于一理。有入世者,有出世者。而能一以贯之。然出世之道并非一般人所能了解,所以曾子以忠恕回答,与出世之道相近,一般人较容易知晓,人人可以尽力。

【章旨】

曾子用忠恕二字说明孔子的一贯之道。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而忠恕则是仁的著手功夫。

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白话解释】

见到贤人,他的学问、品德比我高,应当思维,要如何学习,才能与他齐等,期愿自己也有此贤。见到不贤的人,应当在内心反省,恐怕自己也如此不贤。若如是观察反省,乃能德学俱进。总之,与人相处,无论遇到贤者或不贤者,皆对自己有益。若见到贤者就嫉妒,见到不贤者就轻视讥笑,则惟有损害自己的德学而已。不只见当时的人如此,以至读古人的书,见古人贤德的事,也力求与他齐等。见古人有不贤者,皆自反省,如此,则增上自己断恶修善的能力。

【章旨】

此章是孔子教人要自我反省,效法贤人。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白话解释】

见到贤人,他的学问、品德比我高,应当思维,要如何学习,才能与他齐等,期愿自己也有此贤。见到不贤的人,应当在内心反省,恐怕自己也如此不贤。若如是观察反省,乃能德学俱进。总之,与人相处,无论遇到贤者或不贤者,皆对自己有益。若见到贤者就嫉妒,见到不贤者就轻视讥笑,则惟有损害自己的德学而已。不只见当时的人如此,以至读古人的书,见古人贤德的事,也力求与他齐等。见古人有不贤者,皆自反省,如此,则增上自己断恶修善的能力。

【章旨】

此章是孔子教人要自我反省,效法贤人。

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白话解释】

孔子说:为人子者,侍奉父母,见父母的过失微微的在心里发动时,就要劝谏,不要等他形成大过。若见父母的心意不肯听从劝谏,表示过逐渐形成,甚而形成大过,此时孝子依然对父母尊敬,而不违背谏劝的初衷,继续进谏。如果见到父母心意不肯听从,恐怕触怒父母,于是停止劝谏,则非人子孝亲之道。若屡谏不从,甚至受到父母的怒斥,孝子也不辞劳苦,不敢有丝毫怨忿的言语或表情,内心虽然忧虑父母恐酿成大过,但不埋怨父母不受劝谏,依然不断的劝谏,但须讲究善巧方便而已。

【章旨】

此章是孔子示人子谏诤父母理由与态度。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白话解释】

父母念子之心,隐微处是相续不断,所以父母在世,子女不能无故远离,不得已要远游时,须有正当的事由。并且要告知父母远游的方向与处所,则父母忽然有事要找人,也知道在何处所可以找到人。若远游不一定待在固定处所,也要报告行踪,免得父母系念。今虽天涯若比邻,然远游者,也要音讯常通,使家人常知其处。

【章旨】

此章是孔子教人要体念亲心,能体念亲心就是孝。

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白话解释】

孝子在居丧三年期间,由于哀戚思慕之心,不忍改变他父母生前的老规矩,能这样做,可以说是尽到孝心。

【章旨】

孔子勉人在居丧期间,固守父道,以尽哀戚思慕之心。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白话解释】

孔子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子女成人自立,父母逐渐衰老,尽孝时日无多,所以父母的年岁子女不可以不知道。知道父母的年岁,子女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欢喜的是,父母得高寿,子女能孝养父母,令他们欢喜。恐惧的是,父母的年岁愈高,在世之日愈少,深惧子欲养而亲不在,时机不多,则事奉父母愈当谨慎。

【章旨】

此章是孔子教人及时行孝,并描写孝子心情,甚当玩味,惟其忧乐之情深,故喜惧之心笃厚。

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白话解释】

孔子说:古时候的人,不轻易出言,惟恐言语说出而行为不及兑现,以为是耻辱。

此章孔子以古人警示今人,若言过其行,只说不做,或说得多做得少,应以为耻辱。今人若能明夫子举古人的训勉,养成日后不敢轻言,且常恐行为不符所言而引以为耻,故不敢不勉于行,使致言行相顾。言行相顾或不相顾,又取决于其心知耻与否,故能警惕大众,不以多言为能!

【章旨】

此章孔子勉人说话要谨慎,说到就要做到。

23.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白话解释】

孔子说:奢侈或简约虽然都不合乎中道,但是生活奢侈的人容易骄佚招祸,生活简约的人则不骄佚,懂得约束自己的身心,而无忧患,故很少会犯过失。

【章旨】

「约」作俭约言,则此章贵俭。「约」若作约束言,则是内束其心,外束其身,乃孔子教人做事谨慎。

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白话解释】

孔子说:君子很想在言语上迟钝,即不抢先说话,也不要表现自己很有口才,这是因为君子想要言语谨慎的缘故。言语虽然慎重,但是办事必须敏捷,所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事情先做出来,言语跟随其后,就不会有过失。言语上迟钝及做事敏捷,都是君子认为很难做到而希望做到的。

【章旨】

此章言君子慎言贵行也。

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白话解释】

解法一

所谓物以类聚,同志相求,所以人的志气相投,也会相求为朋友。孔子说:有善德的人,必定会引来同类者相聚,所以不至于孤立。

解法二

乱世时小人道长,君子道消,有德者未必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般人皆有同感。孔子周游列国,道不能推行,德岂不孤单,然孔子著书立说,有教无类,所以三千弟子及后世学人,皆是他的邻居。故不论世道如何,只要修善德,德必有邻,不会孤单。有善德的人,德立于自己,则天下有善德的人都会归顺他,故不至于孤单。

【章旨】

此章勉人修德也。董仲舒引此为积善累德之效。

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白话解释】

子游说:事奉君主,往来不可以太过烦琐,否则将招致耻辱。而朋友交往交往过于频繁,必导致彼此疏离。

君臣朋友,皆以道义结合,必须以礼来节制,交往不可太过烦琐。例如事奉君主,三次劝谏不听则离开,否则必然召致祸患。不但劝谏不超过三次,平常也要在对的时机见面,交往不可烦琐,否则必然召致耻辱。交朋友不同于事奉君主,交友来往烦琐,虽不致于取辱,但必导致彼此疏离。是以君子的交往平淡如水,小人的交往甘美像甜醴。事君、交友,甜蜜而烦琐,正是召辱取疏之道。此章可配合礼记来学。

【章旨】

子游谈论为臣事君,与朋友相交,应当依礼渐进,不可烦琐迫切。

相关文章

  • 里仁第四白话解释

    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白话解释】 孔子说:居住在仁者所居之里,有仁...

  • 《论语别裁》21|那“仁”却在灯火阑珊处

    《论语》第四篇的题目《里仁》,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呢?过去的一般解释认为,“里”就是乡里之里,也就是住的地方,“里仁”...

  • 73 读书笔记—《论语别裁,里仁第四》

    《里仁》第四 过去对“里仁”的一般解释,里就是乡里之里,也就是住的地方;照过去的传统,一般三家村学究们解释“里仁”...

  • 里仁第四白话解释加问题解答一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白话解释】 孔子说:居住在仁者所居之里,有仁人可以观摩学习,是件美事。一般...

  • 里仁第四白话解释加问题解答二

    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白话解释】 孔子说:君子心心念念安住在道德上,所以他的居处,...

  • 子罕第九白话解释含问题解答(一)

    第一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白话解释】 有问有答名为语,无...

  • 我们的道

    饶乐 孔子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百科解释:早上懂得仁道晚上就死也可以。 议论: 在《论语·里仁第四》中...

  • 论语子罕第九

    论语正音及白话(子罕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白话解释】 有问有答名为语,无问而自己说名为言。本章孔子很少直...

  • 学习《论语》2.0

    每日抄诵《论语》 里仁第四(二五) 字词解释: “邻”,邻居,引申为亲近之人,同道之人。 大意: 孔子说:“有德的...

  • 论语新视界056|仁者无敌

    钱穆在解释《论语·里仁》第四章的时候说,仁乃一种心境,人心所同有,人心所同欲。桃杏之核亦称仁,桃杏皆从此核生长;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里仁第四白话解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pkf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