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四篇的题目《里仁》,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呢?过去的一般解释认为,“里”就是乡里之里,也就是住的地方,“里仁”就是说如果购房置业,应选择“仁里”,要住到好人堆里,周围邻居都是好人,没有坏人。这样的解释显然有问题。其实这个“里”应作为动词看,就是“自处”,“里仁”就是一个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我们随时要把修养、精神放在仁的境界中。
但是两千年以来,对于“仁”的解释莫衷一是,各有各的说法。甚至也可以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汉代以来一直到唐代,对仁的解释,漫无限制。那时研究孔子“仁”的文章,有多达一百多万字的,这样一个“仁”字被扯得这么远,这真是孔子的本意吗?还有老子只写了五千言,但后世解释老子的文章,古今中外累积起来有几千万字,到目前为止,外文翻译有好几十种《老子》之多,如果老子知道了,也会笑掉大牙。所以说:“有一个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孔子和老子。”
唐代研究孔孟的“仁”,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韩愈,他提出“博爱之谓仁”,把博爱叫做仁,实际上他是研究墨子思想的,并将其融入到儒家思想中,把墨子的“兼爱”换一个字改为“博爱”,后世不明真相,就以为“博爱之谓仁”是儒家思想的解释。
从哲学的观点看,宇宙万有的那个最原始的东西,哲学家称它是本体,西方的宗教家称其为上帝,印度人叫“佛”“如来”,中国人叫“道”,名称不同而所指都是一个东西。
宋代的理学则自认为继孔孟之心传。孔子传心法与曾子,作了《大学》,曾子传心法与子思,子思作了《中庸》。子思传心法与孟子,孟子以后就失传了。中间事隔千年之久,不知道宋代理学家们是怎么拿到这个秘诀的?其实他们把佛家、道家的东西挖了出来,然后还要骂佛家、道家。他们拿心法来解释“仁”,说“仁者核之心也。”如核桃的仁、杏仁。同时又加上佛家的思想,认为万物的果实,都是阴阳两瓣,中间空心的,所以仁便是道体的心空境界。这实际上是佛学的观点,硬将光头的和尚戴上孔子的帽子。
那么,“仁”到底是什么?中国古代“仁”字是这样写的:人两足走路旁加个二,为什么不旁加个“一”?“二人”是两个人,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会。一个人没有问题,有两个人就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这就是“仁”。“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
所以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体用一贯,有体有用。如果说仁只是行为,只讲用不讲体,不讲内心修养,也不对。如果说养性谈心为仁,不讲究用,不能救世救人,不能立己立人,也不对,应该体用一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