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的武侠小说里,我们常看到一个特有的武学名词——“武学障”。
我的“武学障”大概意思就是:当一个习武之人研习武功达到了一个比较高层次的水准,就会莫名的产生一种阻挠持续精进的障蔽,这个障蔽如果击不破的话,则永远无法进入另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去获得更为雄浑的原始力量,当然更无从窥探到自己原有的渺小,这就是武学修习的障碍。
那么,我突然思考到一个问题,武侠小说里有“武学障”,那么现实世界里,我们生活在各个阶层的人们,会不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障碍”呢?
小时候特别喜欢看书,捧着一本比脸还大的书籍,字都尚且认不全,依然读得津津有味。遇到不认识的字儿,不厌其烦地跑去问外公,去问爷爷,有时候哥哥姐姐,邻居家的哥哥姐姐也问,后来实在是被我问烦了,外公就给我买了一本字典,那时候的我只是如饥似渴的吸吮书带给我的营养和乐趣,并没有好恶之分。
渐渐地,我念中学了,开始选择性的读书,将符合自己口味的书籍,精精细读;将不怎么对脾性的书,草草略过。
但那时,我尚能做到浏览,即便遇到一开始读便索然无味的书籍,我依然要强迫自己耐着性子读完,因为在阅读一整本书的过程中,很有可能我的思想会发生转变。
有的书就是那样,一开始平平无奇,一开始波澜不惊,大多数时候人们都选择放弃去挖掘深埋的宝藏,因为人们身处的年代已经不愿意相信“宝藏”的存在了。况且对于懒癌横行的当今社会,“挖掘”是一件多么令人生畏的体力活儿啊!
如果读完一本书的整体,依旧觉得乏味索然,我还会与同类型的我喜欢的书籍做一番对比。譬如为什么同样是传记小说,同样是现代文学,为什么那一本我喜欢,而另一本我不喜欢。
我喜欢的书究竟哪里吸引了我?反之又欠缺在何处?甚至有时候还会思考,我喜欢的就一定优于我不喜欢的吗?
不得不说,择书而读,并无太多诟病之处,人以好恶而分远近,也无可厚非,但是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一见到不合口味,不符我大脑思想的书籍,不但不会去耐着性子阅读,甚至还会大动肝火,嗤之以鼻,恨不得将其烧毁,视之为“邪淫歪书”,犹如管中窥豹,便开始横加指责。这是否是一种障碍的开端呢?
相比同龄人,我的思想境界比之许多朋友都要高出不止一筹,可我觉得恰好是我自己处在这样的境况里,渐渐走向了一个狭隘的角落。因为一座大山,越往高处固然越是能极目远眺,领略雄峰奇景,可也越是顶端,双足所踏之方圆也越是尖细越是狭窄。
原来——承巅峰之重,非山川之厚不可广也!
有时候,我们固然是正确,别人的确有所疏漏,但只要无碍大原则,一笑置之,或许就会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双赢!
他「她」尊敬你的宽厚;你理解他「她」的本心。
而不是你一再咄咄逼人,高屋建瓴;而不是他「她」心怀怨愤,暗结诡胎。
但是没有障碍的人,都是比有障碍的人境界高吗?或许,又恰恰相反!因为太过于低端或许根本就没有“一叶障目”的基础。这个世界的奥妙程度远非世人寻常所想,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复杂多变,纷繁无穷,才造就了人类探索宇宙的雄心壮志,那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一件事啊!
武侠小说里,“武学障”往往是武功达到近巅峰状态的人才配享有。
譬如金庸先生的小说《神雕侠侣》,金轮法王修炼密宗里至高无上的护法神功——龙象般若功。其功共分十三层,其外功掌力强悍凶劲,具有十龙十象的巨力,每一招都重有千斤之力,威力无比。
金轮法王是个不世的武学奇才,潜修苦学,进境奇速,将龙象般若功练至第十层,自知此生再难精进,便不再修炼。
这里的金轮法王,就是遇到了武学障。他一掌能打出千斤之力,其刚其猛,恐怕再无出其右者。他自己也在思忖,再练十年,不可能一掌能打出万顷力道吧?那岂不是超脱了人类极限?
金轮法王由此陷入了一个思维的误区,武学是没有巅峰的,他终是一代绝顶强者,他终不是一位绝代宗师。
因为他不如张三丰,一百岁仍是遵循自然之理,参透生死,越是精纯如斯,越是返璞归真;越是胸萦无物,越是乐享天真。武学已经是在张真人眼里已纯属小道,正邪、生命、自然、动静,才是他研究的对象,他心中既无“武学”,又何来“武学障”一说呢?
反观《天龙八部》鸠摩智,也是一身惊世武学,同为习佛僧人。却是痴迷武学,争强好胜,放着绝妙佛法,清音妙语不细加参详,如此“舍本逐末”,鸠摩智大师您的“智”又在何处呢?
好在鸠摩智坠入枯井之中,半世勤学苦练,其中不乏强取豪夺,诡计阴谋习来的武功,登时化为乌有,顷刻间元功泄尽。他方明白,尘世之中,一切强思强想,强做强得之为,不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犹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
道理,其实一直都在那里,你早一刻明白,晚一刻明白,最后走出的人生其实是截然不同的。但,一定要去“明白”,一定不要因为你觉得可能“太晚”而选择“不明白”,那样的话,你会把自己逼死在墙角旮旯里,永远不存与天地之间!
《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因缘际会和小昭逃到明教的密道里,无意习得绝世神功“乾坤大挪移”,因为有“九阳神功”的绝世根基,他修习天下任何武学都尤其神速。
原文写道:“张无忌练成第五层之后,只觉全身精神力气无不指挥如意,欲发即发,欲收即收,一切全凭心意所至,周身百骸,十分舒服,接着第六层用了一个多时辰也练好了。”
但是我们的“乾坤大挪移”却一共有七层,大家可以扪心自想,一个专研武学的人,哪一个不想越练越强,甚至天下第一,称霸武林。百年难得的奇遇,哪有练到第六层而放弃第七层,错失傲世古今的道理?
而我们的张无忌做到了,也正是因为他做到了反而保全了他的性命和英明:
“‘乾坤大挪移’的第七层心法,又比第六层深了数倍,一时之间难以理解,自此而下,阻碍重重,直到篇末,共有19句未能练成。
张无忌宅心仁厚,虽有19句未练成,却不以为意,并没有强练,反而因此躲过一劫。
原来当年创制「乾坤大挪移」的那位高人,内力虽强,却也未到九阳真经的那一步,只练到了第六层。
他所写的第七层心法,自己也未练成,只不过是凭着聪明,纵其想象,力求变化而已。
张无忌所练不通的那19句,正是那位高人凭空想象出来的,似是而非,已然误入歧途。
要是张无忌存着求全之心,非要练到尽善尽美为止,那么最后关头便会走火入魔,不是疯癫痴呆,便是全身瘫痪,甚至自绝经脉而亡。”
以退为进,以弃为盈,以稚拙掩明慧,遵循自然,顺势而为。
强者不必再习强,注入一滴“柔”者另辟新天;圆润巧舌者,先当自立其品,然再学敬天礼人之法,端言行而省自身,方可慢慢窥视到所处之“障碍”。
人无贵贱,确有愚痴。心如朗月,自有清风萦怀,不计昨日荣辱,成败犹如昙花,人人都有一个“武学障”,人人也都可以活得更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