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昵和父母前前后后在同一屋檐下住了三十多年,直到最近才分开。
记得小时候,小昵回家总是大声喊:“妈,我回来了!”走的时候说:“妈,我走了。”可是渐渐地,声音越来越小,继而连“妈”这个简单的称呼都喊不出口了。(长大后,觉得“妈妈”对于人生的含义实在丰厚而又重要得要命)
我要的是感情,不是钱。从青春期开始,小昵就不敢正视父母的眼睛,在吃饭的时候,每次都低着头一言不发,匆匆地吃完,就立刻到自己房间关上房门。在家常常压抑得头和肚子隐隐作痛;在学校被欺负了,到家从来不会说,也不会告诉老师,只会一个人哭;上大学时和任何一个舍友都很疏远,总是穿着不合体的衣服独来独往,常常蒙头在被子里长久不出来。
直到现在,梦里还经常会和妈妈吵架,甚至说梦话喊出来。其实生活中也会吵架,吵着吵着,小昵就会语塞,满腔的痛苦只化为一句:“反正你一点也不爱我!”是啊,虽然是独生女,但小昵在父母家一直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遗憾的是,在找工作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随波逐流回到生长的城市,生子了以后又裹在一起生活。时间长了,父母一走进小昵的视线,小昵就觉得周围的空气都凝固了,鸡皮疙瘩也起来了。而父母只是觉得小昵需要看心理医生。
有一阵子和一位大十几岁的网友姐姐关系特别近,那位姐姐博学多识又温柔体贴,而且引小昵为挚友,很关心和欣赏小昵,小昵其实脑海里把她当精神上的妈妈。经常幻想她摸摸小昵的头,朝小昵笑,对小昵说:你真的好棒!可是这位姐姐有次生重病的时候,小昵都没有勇气去看她,只是远远地祈祷和祝福。因为对怎么样和人相处很没有把握,生怕把这份珍贵的美好关系搞砸了。她对小昵那么好,已经在小昵的心田洒下了爱的种子,这已经够小昵温暖一辈子的了。
小昵的生日那天,一大早就收到在外游玩的父母分别发来的信息,只有简单几个字“祝女儿生日快乐。”妈妈还发了一个2000元的红包,小昵的眼泪瞬时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我们作为母女,本该最亲近,可从来都无法正常地交谈,我要的是感情,相较之下,钱算什么?而小昵的老公等到零点时分发给她信息,感谢她对全家做出的奉献...小昵配不上“奉献”这样的词,只是希望为家庭献上越来越好的自己,更多的微笑欢笑、美味可口的饭菜、温暖的相拥、鼓励欣赏的话语...更好地学习如何去爱。
我要的是感情,不是钱。小昵也想尽办法想要修复和父母的关系,结果都是徒劳。听过一门课才知道你在父母家没有话语权,是因为你不够强大。家有的时候并不是你的港湾,也如同其他地方一样,用社会评价的标准考量你。吃住都在父母家,让父母帮忙带孩子,还要听你的?为你付出了那么多还不知足?都牺牲了多少时间?--是啊,父母也不要小昵给的生活费,但时常表现出以上的潜台词,让小昵觉得亏欠太多,实在对不起。
我要的是感情,不是钱。人是有血有肉的,在没有感情的家里就像离开了水的鱼,终于到了快渴死的地步。感情是什么?是一种会心疼的感觉。
小昵下定决心和父母分开住,花了一半的收入租房子搬离父母的家,每天上班带两娃做家务忙到起飞,有人说:你这样累,你妈妈该有多心疼啊!小昵笑笑没说话,心里想:还真是不会心疼我呢。
其实也是应该感激父母在小昵上班的时候帮忙带孩子做饭,现在小宝大些了,也应该分开住,让父母享受退休生活。在父母家,不用花钱买菜,还有人帮忙带孩子,逢年过节还包红包给孩子。只是跟父母之间从来都没有感情交流,也因为很多观念不同聊不到一起去,所以觉得特别难受。而在自己租的屋子里,每天精打细算地买菜、买牛奶、买水果,每天骑车奔忙于单位、孩子学校和家之间,但心里是特别开心温暖的,小昵整个人都焕然一新,“此处安心是吾家”。
如果有人问:对于原生家庭关系紧张,有何建议?小昵唯一的建议就是“尽早离开”。离开了也就不再会每天有那么多的琐事和往昔交织在一起引发不断累积的怨恨了,小昵曾经搜索过“为什么心里总是放不下怨恨呢?”一个最好的答案是:把“怨恨”这个词锁起来,过去的都已经成为历史,好好地爱自己。
妈妈发的生日红包,小昵一开始没收,一如之前离开时的绝情之态。后来妈妈发信息:“收下红包吧,我们永远爱你!”小昵知道彼此对爱的理解实在迥异,但想到在外面被坑蒙骗过多少次都不计较了,在外面点头哈腰装孙子多少次都忍了,为什么在亲妈面前倒是不留余地,把感情的大门关得死死的?
于是小昵收下了红包。给不给钱,给多少钱,不重要!小昵愿意给双方的感情永远留着缝儿。其实从家里(不管是原生家庭还是小家)唯一要的就是感情。小昵觉得:我要的自由我可以自己争,我要的钱我可以自己挣。而感情不是用钱可以衡量和换取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