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学会了一个词——木桶理论,即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换言之,想要让这桶水盛得更满,就需要巩固最短的那块板。
于是每逢大考,老师和家长们就会跳出来对我们说,“你看你这门考得多差,中考/高考的时候被这门课拖后腿了怎么成?”然后敦促我们花大功夫恶补弱势科目。事实证明,学生时代在成绩上弥补短板的确有效,同样的时间如果花在弱项上,总成绩更可能迅速提高。
早早在木桶原理中受益的我们,也非常自然地把“补短板”的思想带到职场中,尤其是当自己还是菜鸟时,争做职场万能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今天同事说打印机坏了,你便冲过去修打印机。明天经理说整理材料缺人,你又凑过去展现了一下打字速度。
你心里想着,“多给大家帮帮忙总没坏处,不仅落下个好人缘,各项能力也能均衡发展。”几年后,你成功变身成办公室里的“万能补丁”,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也都不精深。
如果公司运转良好,你或许还能慢慢提高平均实力。然而一旦赶上公司裁员或者你自己想要跳槽,你一定会发现一个血淋淋的事实——自己根本没有核心竞争力,工作多年能力却没比菜鸟期高多少!

我进入职场第一年时,就是这样一个努力弥补自己短板的人。明知道自己擅长跟文字打交道,偏偏义无反顾地投身上司安排的销售岗。明明十分恐惧陌生人社交,却天天逼着自己打销售电话。几个月后,快把自己逼疯了却依然没有任何收获。
不久后,我又被经理安排在后勤的岗位上,售后缺人了就去接投诉电话,人事缺人了就去跟进招聘。一年后,当我实在熬不住选择了辞职,才发现自己这一年只顾着补短板,却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能力!
难道木桶原理是错的?
并没有,只不过职场中的“木桶原理”只适用于团体——组织的综合水平取决于能力最弱的那个人,一旦他掉链子,别人的水平再高也没有。
这说明什么?
每个职场人都要有独当一面的“长板”,而一无所长的个体最后就沦为团体里的“短板”,继而被淘汰!
你的“长板”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在某一个领域足够出色,你的位置才不会被轻易取代。再由这项核心竞争力慢慢延伸,你的综合实力才会有显著提升。
打个比方,如果你的喜欢写作,你就要花80%的时间去好好磨练这一项技能,成为上级的“笔杆子”,或者成为一个优秀的自媒体人。当这项能力获得市场的认可,它就成为了你的“摇钱树”和“护身符”,此时你再花其余20%的精力去琢磨一下演讲能力,或许你就有机会成为年会上的主持人,在高层面前展现实力,或许你就有机会成为一位写作培训师,慢慢开始孵化个人品牌。
李笑来在《财务自由之路》中提出了“多维竞争”,大意是说:在单个维度上,大家比较的是长度;在两个维度上,大家比较的是面积;而在三个维度上,大家比的就是体积。不同维度构成的你,就代表了你的综合实力。
然而多维竞争说的也不是样样通,样样松。多方面比较的前提就需要你在某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慢慢在跨界到其他维度。也只有当你具备某一项核心竞争力时,才能仰仗多维度配合,取得最终的好成绩!
就像娱乐圈的大咖们,只有“演而优则唱”的人才算是有才华,没有过硬的表演水平又缺少动听嗓音的人,恐怕很难得到大众认可。
亲,别忙着弥补自己身上的短板了,仔细想想你究竟喜欢什么、擅长什么,用一万小时去磨练好这一项核心能力,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吧!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