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节五年级的语文课,上的是阅读策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冀中的地道战》,老师非常用心,不仅在课前准备了练习用的小纸条,而且黑板上的预备板书也非常有特色,是五朵云的形状。
这个单元的阅读策略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前三篇课文侧重于不同的阅读策略,有不回读,连词成句地读,借助关键词句读,本文则侧重于带着问题读。
为了突出这个重点策略,老师首先设计了“就课题提问”的环节,学生很踊跃地围绕“地道战”几个字提出了好几个问题,接着老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并记录下来阅读的时间,然后出示了五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带着不同的问题再次阅读课文,读完以后进行交流汇报,最后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直以来,学生阅读走马观花,不会提问,缺乏思考,没有深度,这都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痛点,如何破解这个痛点,这一次的统编教材所设计的阅读策略单元便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如何才能用好这样的一个单元,非常考验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以及教师自己对阅读策略的理解,一旦把握不好,就可能使这个单元的教学流于形式,达不到教材编写者想要达到的效果。
在本节课上,教师抓住了“带着问题阅读”这个单元要素,也确实在努力地想要落实这个策略的学习,比如,一开课就让学生就课题提问,这就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再比如,教师出示了五个核心问题,让学生分组带着不同问题去再次阅读课文,找到问题的答案,也是对这一阅读策略的落实。但是整节课还是教师主导,学生只是跟着教师亦步亦趋地学习,不仅课堂非常沉闷,而且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以为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核心问题与学生就课题提出的问题脱节,让学生感觉自己提出的问题仅仅是一个教学环节,而没有在后面的阅读学习中得到回应,这样的提问与学习两张皮让学生感受不到自己的问题的价值。(未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