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彻斯特大学一位心理学曾做过一个实验,实验刚开始,他让母亲与孩子正常互动,孩子很开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接着,开始静止脸实验,母亲面突然无表情。孩子发现不对劲,于是想办法引起母亲注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但是母亲仍然面无表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十几秒后,孩子崩溃哭泣。
图片来源于网络由此看来,这世界上再没有像妈妈和孩子那样亲密的关系了,从妈妈身上散发出来的力量足以决定孩子的一生。
其实这股力量并不神秘,它很明显的表现在妈妈们的脸上而已,不同脸色的妈妈养出不同性格的孩子,孩子的一生会不会过得幸福,其实只要看看妈妈的脸色便知道。
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
母亲的情绪对于孩子来说意义极为重要,妈妈的性格与脾气,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
妈妈性格温和,孩子性情也趋于平和,内心世界稳定;
妈妈如果性格暴躁、喜怒无常,孩子也心浮气躁,遇事情绪化,做事容易诸多不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01
家长内心焦虑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孩子出现学习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干扰源。也就是说,孩子内在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才是最可怕的事。
家长必须拥有情绪自控的能力,孩子出现问题时,你先不要急躁,先平静下来,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
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
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无法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状态,你读任何教育理念都是无效的。
因为不能内化和沉淀,你就无法拥有实施教育的资本,无法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己家庭里去实现。
家庭教育的空间一定要留给孩子。
家庭教育要想做好,应该下功夫做的事在两头,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母亲,中间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蜿蜒曲折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个空间要留给孩子,不要管它。
一流的家长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
天天抓着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错误的空间里来了,这个空间是每个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长参与到这个空间里面盯着不放,拔不出来,不让他管不行,不让他管就没有别的事可管了。
有的家长说,你让我放就不管了吗?
让你放不是不管,是让你站到你的角色里面。要对孩子的情绪做养护,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层面的东西过多地参与。
过多的参与等于我们不知不觉、兢兢业业在犯错误。
图片来源于网络家长的教育能量要足以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当一个人对学习失去热情之后,再好的智商也谈不上很好的发挥。
有的家长说孩子表现不好,不好好学习。事实上,“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
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内视,《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谁的心?正家长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
其实,气质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差异,孩子的气质就是父母的状态慢慢内化给他们的一种气质,就像我们的职业习惯一样。
如果一个家长的内心永远是冷漠、浮躁的状态,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一样弹回来了,孩子也一样。
父母的情绪孕育着孩子学习的情绪与气质。
启动家庭教育的能量,首先要启动家长和孩子内心流通的天然情感。
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情绪和情感的力量,要达到“炽”的程度。炽就是热,热到能够烧烤孩子内心的程度。
拿什么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气质,就是拿我们父母恰当的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02
当下很多孩子不是才能上的欠缺,而是情的不足,义的模糊。
家长是孩子情和义最大的启蒙者,如果你们这一块的启蒙力量失去了,对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肯定是一个遗憾。
家庭教育是真情的回归和文化的守望与传承,家庭教育不能再站到方法和技术层面来折腾了,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
所有的父母都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家庭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气质是不同的。
文化是教育的旗帜,教育做到最高点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说话孩子内心就被我们感化了,同时产生另外一种生命力。
少儿礼仪家长自身对教育素质的修养和提升,仅仅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开始。
孩子们内心的逻辑,和我们成人之间内心遵守的逻辑思维是不一样的、是有冲突的。但是他们的这种逻辑未必是不好的,需要我们去开发、面对、指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