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污泥香里养灵珠——《金刚经说什么》读书摘记14

污泥香里养灵珠——《金刚经说什么》读书摘记14

作者: 江湖微冷 | 来源:发表于2023-09-30 06:55 被阅读0次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金刚经》首先讲无住,所以令一切众生入无余依涅槃而灭度之。这是布施,布施度,由布施而到达般若的成就,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大彻大悟而成佛。布施以后持戒,持的什么戒?持的菩萨大戒,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善护此念就是持戒波罗蜜,而到达般若波罗蜜,智慧得度,智慧的成就,这是一个基本修持的阶段;由此而学佛,由此而修行,由此而成佛。说到十三品这里,差不多做了一个结论。

现在第十四品开始,是讲由忍辱波罗蜜,到达般若波罗蜜。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这里只有三个小节,是另起一个阶段,前面都是须菩提与佛的对话,一问一答。

“尔时”,这时候,就是当问话的时候,须菩提听了这个经典的感受,听了佛说般若成就法门的感受。“深解义趣”,是深深地,很深刻地理解到了。

后世禅宗门下,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叫解悟,一个叫证悟。解悟就是知见上的,所知所见到达了,但是这不是普通的学术思想所说的理解,而是这个身心马上感受到有一种脱落感,脱滞感,这就是解悟的一种境界。所以他说深解义趣,深深地得到解悟,不谈证悟。

“义”就是解悟到佛法修证至高无上的道理,义也就是义理,义在古文就代表理,最高的道理。“趣”并不是兴趣的趣,而是趋向的趋,就是向那个方向,到那个趋向目标的路上。佛经上经常看到这个“趣”字,趋向,已经到达这个境界,已经进入了这种情况。深解义趣是一件事实,不是文学上空洞的赞叹名词。须菩提深解义趣以后哭了,他为什么哭呢?人往往喜极而泣,高兴到了极点,会痛哭流涕。人所追求的,始终没有追求到的,忽然追求到了,会哭起来;这个哭是无上的欢喜,所以也是一种悲心的流露。

因此,须菩提一边哭一边讲,希有世尊啊!伟大了不起的佛啊!希有难得的佛啊!这都是赞叹之词。“佛说如是甚深经典”,他说,你现在讲这样高深的道理,什么道理?就是般若,智慧的解脱,智慧的成就,这个经典重点在这里。“我从昔来所得慧眼”,这位须菩提,是佛弟子有名的谈空第一,他天生有慧眼,所以在佛的修持行列中,般若智慧成就最高。所以他说,自从我有慧眼以来,“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从没有听到过这样深刻究竟道理的经典。

又加上称呼了,等于我们讲话,经常说老兄啊!老弟啊“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他说:假定有一个人,听到这个般若波罗蜜经,听到佛说的如何以智慧来自度、成佛的这个法门,“信心清净,即生实相。”这八个字是这一品重点的中心,也就是我们后世众生,要想成佛的必经之路,必要的法门。达不到这个程度,与成佛的距离还很大,只能说你刚开始在学,一点影子都没有。达到了这八个字的程度,也可以说你进入了般若之门,建立学佛的基础了。

信心清净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专讲个人的信仰,因为真正的信仰并不是迷信。为什么不是迷信呢?因为是深解义趣,把道理彻底了解了来学佛,才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假定说佛学的理不透,盲目地去信仰,盲目地去礼拜,那不能说他是不信;不过,严格地说,还属于盲目迷信的阶段。真正佛法的正信,是要达到深解义趣这四个字;先懂得理论以后,再由这个理论着手修持。所以说,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必须能深解义趣,这个信心才是绝对的正信,这一个法门,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宇宙中一切众生,自求解脱成佛之路。

所谓正信,要信什么呢?信我们此心,信一切众生皆是佛,心即是佛,我们都有心,所以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是我们找不到自己,不明我们自己的心,不能自己见到自己的本性,因此隔了一层,蒙住了,变成凡夫。

要想明心见性,必须先要做到信心清净,能够生出实相。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假定有一个人,研究这个经典,而到达这个程度,他说,这个人已经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

《金刚经》开始就解释般若智慧,一共有五般若,最难的就是实相般若,就是见道之体。实相般若就是菩提,涅槃,自性,真如,各种名字都是讲这个东西。你如果认为实相般若不晓得有多大,有没有凤梨那么大,有没有萝卜那么大,那你就着相了,那就很糟糕。须菩提叫了一声世尊,自己又加解释,说出他自己的心得。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实相即是非相。分析开来讲,无我相,无人相等等;归纳起来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他报告心得说,所谓实相,就是一切无相。在无相的这个成就中,佛勉强给它一个名称,叫做如来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须菩提的意见,再度的报告说:我啊,就是在佛在世的时候,能亲自跟着佛,今天能听到这种经典道理,“信解受持”,信得过了,解悟到了,再经常领受这个实相境界,随时随地在这个境界里,以此悟后起修。

“信解受持”,也是四个修行的阶段,就是后世所有对佛经的解释。信解受持,也就是教、理、行、果。“信”,把佛经的所有的教理信得过了。“解”,解悟到佛学的各种义理。“受持”,悟道了以后起修,修行以后证果。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佛在世的时候,叫做正法住世;佛涅槃以后,而有些大弟子们还在,仍算是正法住世。五百年以后,是像法住世,那时佛的大弟子们活得最久的,五百年也都要涅槃了,不住世了。

第一希有是《金刚经》特别提出来的,第一希有就是了不起,超凡而入圣;第一希有就是几乎等同于佛。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在佛及大弟子们都不在世的时代,有人研究这个经典,这个人当然已经进入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相的境界。四相皆离,不着一切相的境界,他本身已经到达了。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所以者何”,这是什么理由?所谓我相,本来是非相,是假相,下面接着人相众生相都是假相。佛学说的这个“我”,就分析来看,我们现在一定是有个我,有个身体,佛学说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之身,骨头呀,肉呀,这些东西凑拢来而成的暂时的我。而且生下来到了第二天,那个第一天的我已经衰老了,满月以后,与第一天生下来也完全不同,十岁与一岁也完全不同。总而言之,我们今天坐在这里,十二年以后的我们,全身连骨头都换了。所以这个肉体不是我,是假我,这是个工具,暂时借来用。等于这个电灯泡,暂时借来用一用。所以此身非真我,是非相,假相,不要认假为真了。

身体的我既非真我,那么我们的思维意识、念头是不是我呢?也不是,因为每一分,每一秒思想意识都会变去;尤其年龄大的时候,过去几十年,甚至现在说的话,都随时忘记,所以说能够思维、意识、念头也非我,这些都不是我。“我”都尚且非我,哪里还有你、我、他!那都是非我,一切无相。万有的相是因缘凑合,是假合的虚妄相,不是真实。但是虚妄不是没有,只是偶然暂时的存在而已。所以说我相即是非相;推而广之,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都是非相。这部经使我们同时认清,不要被虚妄的人生和物理世界的暂时现象,骗去了自己的智慧,骗去了自己真性的情感。

如何见佛?“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那么我们在大殿上不需要拜佛了吗?要拜呀!即假即真。相是虚妄,因为礼拜这个虚妄相,你自己此心有真正的诚恳,发起了真实的诚敬,那就是“信心清净”,就“即生实相”。这个实相的境界就是离一切诸相,一切相皆不着。所以,有人不着相地礼佛,就是一念之间,也不必合掌,也不必跪拜,他一念之间,已经顶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有一个禅宗公案,说有一个小孩要小便,跑到大殿上转来转去,后来对着佛的正面,他就小便了。有个法师出来看到说:你这个小孩太没有礼貌,怎么对着佛就小便?小孩说:十方三世都有佛,你叫我向哪一方小便呀?

反过来说,十方三世都有佛,方方都是佛,中央是毗庐遮那佛,中心一念诚敬,十方三世诸佛皆在目前。怎么样在目前?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佛说,是的,就是这样,你讲得很对,就是这样。未来世的众生,有人听到《金刚经》的道理,没有被吓住,那就是一个希有的人。惊是吓住了,怖是精神恐慌,非常恐慌。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何以故?什么理由呢?《金刚经》的特点,是使我们知道无住、无相、无愿,这是大乘的心印。此心要随时无住,随时不着相,随时随地地无愿。你说正要我们发大愿,怎么无愿呢?大慈悲当然是愿力,慈悲过了就不住,没有叫你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哭啊!过了就不住,所以说愿而无愿。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前面一路下来都是讲般若,是菩萨六度里最后的一度——智慧成就。所谓的六度也已经说过,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换句话说,这也是学佛的一个次序。

首先,学佛的要学布施,布施就是能够舍;舍并不是叫你光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而是一切的习气都要舍掉,改变,丢掉,把整个人生转化。放下也是舍,万缘放下就是布施,这是内布施。

真布施了,此心清净,才算真持戒;心不清净的持戒,那是小乘戒,是有意去操作的。做到了此心清净,念念清净,不需要持戒了。因为他本身就是戒了。戒者,戒一切坏的行为,恶的行为,此心念念在清净中,无恶亦无善,是名至善。这就是持戒,持戒还好办,忍辱最难办。

忍辱是六度的中心,因为那是最难最难的。也因为这个缘故,大乘菩萨必须进入无生法忍,才能登上菩萨地。

无生者,本自无生,信心清净,一念不生处。这个一念不生处,不是压制的,也不是没有思想,没有知觉,而是一切杂念不起,信心清净就是无生。

光是无生是不够的,要“无生法忍”,切断一切万缘叫做法忍。法忍也就是六度的中心,忍辱的意思。

在佛法上讲,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譬如我们老了病了,老病就是辱,老病招来自己许多烦恼,也带给别人许多烦恼。

所以,这个有缺陷的娑婆世界非常难堪忍,没有一样事情是圆满的。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什么理由呢?佛又对须菩提说,以他本身做榜样,像我从前的时候,曾经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王是过去印度一位名王,不过印度不注重历史,这种历史资料只有在佛经里才找得到。

这位当时历史上的名王非常残暴,那个时候,释迦牟尼是个修道的人,相当有成就,到达菩萨地了;虽然是缘觉身,无佛出世自己也会悟道,后来歌利王因闹意见要杀释迦。他说,你既然是修道的人,我要杀你,你会不会瞋恨?释迦佛说:此心绝对清净,假使我起一念瞋心,你把我四肢分解割掉后,我就不能复元,结果歌利王一节一节把他割了。释迦牟尼没有喊一声哎唷,心里头也没有起一念恨他的心理,只有一念慈悲心。完了以后,歌利王要求证明,释迦牟尼说,假使一个菩萨的慈悲心是真的话,我的身体就马上复元,结果他立刻复元了,又活起来。

这个故事比耶稣的复活厉害多了,所以佛说,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他在当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把自己本身的故事,说给我们修行的人做榜样;其实这个就是忍辱与禅定、般若的道理;只因为智慧不够,悟道并没有透彻,所以你受不了。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无我相、无人相是智慧的解脱。譬如西方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最后被人家谋害,拿到一杯毒药,朋友们劝他不要吃,他明知道毒药,笑笑,仍然谈笑风生,最后喝下去死掉。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他再告诉须菩提,回想过去五百生以前,专修忍辱。他说那一生的修行,专做忍辱功夫,的确达到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不着相。所以他强调一句话,怎么样学佛?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就是学佛的精神,换句话说,不要被一切现象骗了,或迷惑了。有个庙子,有个房子,有件衣服,有个地方,这些都是相;此心不要被佛堂、房子、财产,或名誉所迷惑了。所以前面曾说,要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大乘菩萨走大乘的路,应该离一切相,发起求大彻大悟菩提之心。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学佛做工夫的人,大家就要注意了,我们在做工夫学佛,好像就在这色、声、香、味、触、法六样里面滚,就在这六根六尘之中打转。你千万记住,“不应住色生心”,一切境界,一切现象都不是,那是我们后天的,心理上、生理上、精神上的幻化。“不应住声生心”,听到声音当成佛菩萨对你说话,耳朵里最容易发起声音,走上这个路子,佛救不了你。你看戒律的部分,佛在世时,很多走上这个路子,佛只好放弃。所以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一句话就是重点。要学佛的人,离一切相,“应生无所住心”,要随时观察自己,观心,要使此心无所住。如果心心念念住在某一种东西上,或住在某一种习气上,始终不能解脱,已经是走入魔道了。佛法初进中国时是“磨”字,意思是折磨你的。后来齐梁时代改成魔鬼的魔,因为讲魔鬼大家会害怕小心一些,所以千万千万注意,离一切相,应生无所住心。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菩萨不应住色布施”,就是不应着相,住色法的布施是有形的,非常着相。用白话文来讲,就是一切受物理、环境影响的东西,都要把它放掉,万缘放下,就是不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佛再三地告诉须菩提,佛法大乘菩萨道的精神,就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有所作为,一切一切的作为,都是处处牺牲自我,成就他人;应如是布施,应万缘放下,利益他人的身心。为什么人放不下呢?因为不肯真正布施,因为众生着相。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不要着相,相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

“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再进一步说,不但无我,也无人,也无众生。

彻底地说,众生不要你度,个个自己会度,有些菩萨们度众生,绝不是说法,反而加重众生的苦头,等他吃够了苦头,受不了,他自会回头的;这也是一个度人的法门,并不一定要教他打坐学佛。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什么是如语呢?不可说不可说,闭口不言,其声如雷,这个就是如语。如者如同实相般若,生命的本来毕竟清净,清净到无言语可说,就是如语,所以佛是如语者。

全部的《金刚经》说的就是如语,所以佛说了半天,又说他说法四十九年,一个字都没有说,这就是如语,是不可说不可说。

不诳语,是不打诳语,不异语是没有说过两样的话。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真正的佛法就是这一句话,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刚经》的中心重点,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由布施、持戒、忍辱到般若的成就,告诉你真正佛法的修持,不住、不着相、不执着,放下万缘。

放下就对了吗?放下的也不对!所以马祖告诉弟子们,放不下就提起来!提起来,心有所住;心有住,即为非住,提也提不起来。

真懂得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就是懂得了无实无虚。换句话说,到这个时候,要提起就用,不提起就放下,就是这样简单。所以真正的佛法是“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他进一步告诉须菩提,他说修菩萨道的人,心执着一个佛法可得,一个佛法可修,执着了佛法的一种法就错了。这就是说,你是有所为修,有形象去做,这是菩萨心住于法而行,这个人永远不会见道。

等于人闭上眼睛,到了一个黑暗的房间,他看不见了,永远摸不出来。假使真想明心见性、见道,“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也就是一切无所住,才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放下,此人绝对可以见道。等于这个人有了慧眼,有了眼睛,又在太阳底下,当然万象森罗,什么都看得很清楚。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佛告诉须菩提,“当来之世”,将来的时代,或者一个善男子,或者一个善女人——功德、智慧有成就者,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够接受这部经典的般若要义,照此修行,甚至深入义趣地读诵,这个人就等于是佛。这句话多严重啊!所以我说,佛啊,你老人家言重了,不敢当。我们念到这里,要加一两句话,佛啊,对不起你老人家,实在不敢当。因为他说,真能够这样即同如来。

但是佛的话,为什么讲得那么客气?那么严重?这是有道理的,我们引用《楞严经》两句话就可以了解,“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这是佛说的,后来禅宗的达摩祖师也说过,“一念回机,便同本得”。这就是说,能够对《金刚经》的道理都了解了,以此修行的,就相同于佛的行。并不是说你就是佛,是等同于佛。以佛的智慧,完全可以了解这样的人,了解他对于《金刚经》般若智慧如此透彻,这样的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这一篇的一个结论,就是大智慧的一个成就,理解到证悟到智慧的成就,才能够发起心地修行的作用。以智慧悟道,起心行的作用,修忍辱行,在苦海茫茫中,做利益一切众生的事,就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结论偈子:

第十四品偈颂

优昙花发实还无 尘刹今吾非故吾

笑指白莲闲处看 污泥香里养灵珠

当昙花开到最香的时候,就是它凋落的时候,所以佛经经常用昙花来形容。

“污泥香里养灵珠”,大乘的精神是入世的,要入到最稀烂的地方修道,才能成功;跑到高山,跑到清凉的地方住茅蓬,成不了道啊!那是道要成你,不是你要成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污泥香里养灵珠——《金刚经说什么》读书摘记1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qex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