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100天精华领读营韩大爷的工作台每天写1000字
精读031/100 汪曾祺:对生活的执着与热爱,如流水一般蜿蜒

精读031/100 汪曾祺:对生活的执着与热爱,如流水一般蜿蜒

作者: 我是骆驼草 | 来源:发表于2017-09-25 09:39 被阅读30次

    坚持做一件事100天,看看自己有什么改变。

    D031,2017年9月22日        第八周      汪曾祺周

    一、今日小理论

    “道歉的艺术”:道歉是一种人与人之间非常特别的互动方式,它也被《道歉》一书的作者Aaron Lazare形容为“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的最深刻的互动”。

    但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偏偏是Non-apologists(不会道歉的人):哪怕只是犯了一件很小的错误,从他们口中说出“对不起”三个字都异常艰难,要在内心经历一场大战,往往对于越亲密的人越是如此;即便他们心里明白自己做错了,却因为无法说出口而尴尬收场;有时候,他们好不容易说出了口,却被对方觉得是虚情假意。

    道歉真的这么难吗?是什么使他们无法道歉?当我们想要获得原谅的时候,什么才是正确的道歉方式?

    为什么道歉这么难?

    对于那些不会道歉的人来说,无法突破心理防线的原因也许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 不想觉得自己是“坏人”,而感到羞耻。

    临床心理学家Guy Winch认为,在很多时候,那些不愿意道歉的人,是混淆了“行为”和“品质”的关系。

    他们会下意识地觉得,承认了错误,就等于承认了自己是个“坏人”。承认做错了一项工作,就等于承认自己是个很笨的员工;承认忽略了对方,就意味着自己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他人的人。

    他们很难意识到,一个人做出了什么样的行为,并不能够决定T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品质。

    对于一个以健康的方式思考的人来说,为错误道歉只是出于内疚(guilt)的感觉,而对于那些不愿意道歉的人来说,道歉会让他们产生羞耻感(shame)。

    内疚感针对的是错误的行为,而羞耻感则针对的是自己这个人本身——他们一旦承认了错误,就会觉得自己是个坏人,这是对他们的自尊和自我意识的重大威胁。

    2.不想感受到“内疚”,丢失自己的防御。

    对于有的人来说,他们太想让自己的情绪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了,这使得他们一直开启着情绪和情感上的高度防御状态,不愿意表现出脆弱的一面。

    道歉对他们是一种威胁,因为选择道歉的那一刻,他们会触碰到自己的情感,那一瞬间脆弱的情绪流动在他们的感觉中好像是“失控”。卸下面具和防御,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过错,允许自己内疚,这些都让他们害怕。

    当他们面对需要道歉的情境时,不但不会降低防御,反而会本能地加强防御,“死不承认”或者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在情绪上“无动于衷”。因为他们担心哪怕降低一点点防线,就会使情感的闸门被冲开,暴露出自己的脆弱。

    3.担心道歉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有效道歉》(Effective Apology)一书的作者John Kador 说,我们不愿道歉,除了不愿意让自己因丢失防御而感到脆弱,另一方面则是担心道歉并不能收到理想的回应。

    试想一下:如果你知道道歉后对方肯定会原谅你,那么道歉就会容易得多,因为已经预设了好的结果。但事实上,道歉的后果是我们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当我们说出“对不起”时,我们无法预测对方会作何反应,是会理解和接受,还是拒绝和惩罚。

    面对这种不确定,有的人会往积极的方面想,认为它是一个机会,希望它能够弥补自己做过的错事,换取对方的原谅,修复你们的关系。

    但那些不愿意道歉的人,往往会往坏的方面去想:

    “会不会当我承认自己做错了事,对方反而会更生气,引发更大的冲突?”

    “可能在这一次以后,对方都会抓住我的过错不放,看不起我、打压我。”

    “当我道了歉,我就成了承担全部过错的一方,对方则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当他们害怕可能导致的一系列后果时,就会很难说出“对不起”。

    4. “Ta不可能原谅我的,道歉不能改变什么”。

    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执照治疗师Athena Staik说,当我们犯下一些非常严重的错误时,道歉会变得更难。我们可能会反复在心里觉得:

    “我已经犯了弥天大错,道歉还有什么用呢?”

    “没有什么能够弥补了,我们的关系已经走到了尽头。”

    “我是不值得被原谅的,Ta不可能会原谅我。”

    于是,在对方最需要你的解释的时候,你却在恐慌的压迫下,不说一句话就离开。

    还有的人会在长期的关系和相处中延续这种模式,对待任何需要自己道歉的环境都选择不承认、反驳或者不回应,这会给关系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

    以上四点原因其实都反映出了你内心深处的一些错误认知,要迈出道歉的一步,你首先要改变这些认知,战胜心中的恐惧。你需要知道:

    · 没有人是完美的,犯错并不是你能力不足的证明,更不会意味着你不是一个好人——我们并不是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本身;我们是它们的创造者。

    · 当你需要获得他人的原谅之前,你需要先获取自己的理解和原谅。

    · 当你由于害怕不确定感而选择不作为时,实际上是剥夺了自己行动的权利。

    · 如果你总觉得“尝试是无望的”,那么你可能已经陷入了习得性无助,需要改变归因方式,来抵抗虚无的悲观感

    什么是正确的道歉方式?

    如果你战胜了以上那些情绪,你可能还会苦恼于自己不是一个好的道歉者。很多时候,你明明鼓起勇气表达了歉意,却被对方认为不够真诚,不足以被原谅。

    一份容易得到理解和原谅的道歉应该是什么样的?

    1. 首先,你需要足够的真诚和共情。

    其实,通过你道歉的语句和方式,被冒犯的一方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你是否真诚,是不是对Ta真的感同身受。

    伊利诺伊大学教授Jennifer Robbennolt做了一项研究,让被试面对假想的情形——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在路上撞伤了一个步行的人。然后给被试提供两种骑自行车的人的道歉方式,让他们判断作为受伤的一方会不会接受道歉。

    第一种道歉的方式是:我真的很抱歉让你受伤了。这次事故完全是我的责任,是我骑得太快了,没有仔细看路。

    第二种道歉的方式是:很抱歉让你受伤了,我真心希望你能很快好起来。

    结果是,73%的人都觉得第一种道歉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充分表露出了悔恨和遗憾,并且勇于将责任归在自己身上;而只有35%的人认为第二种道歉会被接受,他们觉得这样的道歉由于缺乏真诚的共情,比不道歉还要糟糕。

    如果你想要成功地道歉,就要确保对方真的相信:你知道自己错了。为了做到这一点,你必须从自我中心的角度中跳出来,真的将关注点放在对方身上去思考问题。

    2. 道歉的时机选择:不要太早,也不能太晚。

    道歉的时机也会对是否道歉成功造成影响。Cynthia Frantz研究发现,当研究道歉的成功率和所选择的时机之间的关联时,会发现是一条倒U型曲线:太快和太慢的道歉都会导致道歉不成功,那些“不快也不慢”的道歉的效果最好。

    Cynthia Frantz发现,这是由于人们总是会犯“太快道歉”的错误,因为他们总觉得迅速响应是好的,因此,在刚刚被对方发现或指出错误的时候,就忙不迭地承认自己错了。但实际上,道歉需要一段缓冲的时间。

    在这里,时间的作用在于,给对方一段情绪波动的时间,同时让对方有充足的时间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道歉。

    这个缓冲的时间可以是一个小时,一天,或者一个星期,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里,你让被冒犯的一方觉得表达和释放出了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同时,Ta也觉得你听到并理解了Ta的想法。

    3. 保证坏的行为不再会发生。

    2011年James R. Davis等人的研究显示,一次成功的道歉最需要的因素是,让受害者确信这样的事不会再有第二次。你也许通过语言之间承诺这一点,但比语言更重要的,是你在道歉时传达出的情绪;比起向受害者承诺,你更是对自己保证,同样的行为你不再做第二次。

    以上3点成功道歉的必备因素,其实都指向一点:你需要真正地理解对方的痛苦,理解自己的作为是如何导致了对方的痛苦,并下决心不让这样的作为再次发生。

    John Kador 说,他所认为的道歉的核心,是冒犯的一方与被冒犯的一方交换羞耻感(shame)和力量感(power)。当我们冒犯了别人时,我们给予了对方羞耻感,剥夺了对方的力量感。而一次道歉,意味着一次角色逆转:道歉的一方作为冒犯者放弃了自己的力量,放弃对控制的要求,转而争取对方的同情和理解。

    所有那些看起来虚情假意、漫不经心、例行公事的道歉,都是因为冒犯的一方并没有真正放弃自己的控制权。他们不真诚的道歉只是为了引出自己犯错的借口;或者为了使自己不失去道德高地的立场,有时甚至是为了把他们感受到的内疚转嫁给你:

    “你看你多么心胸狭窄,我都道歉了,你还生什么气?”不要被他们欺骗,而误以为有问题的人是自己。如果你在别人道歉时,感受到了被攻击,那么事实就是他们把道歉进一步作为操纵的手段,有意或无意地在继续伤害你。

    道歉也和“信任感”关系密切。道歉的时刻,是信任最容易被建立,也最容易被毁灭的时刻。一次真诚、主动的道歉,有可能极大拉近两个人的距离,受害方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而不真诚的道歉,则可能进一步撕破两个人的关系。

    与不真诚的道歉一样糟糕,是反复为同样的行为道歉,却又让同样的行为反复出现。这时,道歉的姿态越诚恳,受害者反而会越困惑不解,继而对这个人本身产生极大的不信任。除非是本身有自尊问题的人(low self-esteem),健康的人都不会继续选择和这样道歉的人保持近的距离。

    但是最后,有一句想对那些接受道歉的人说的话:当你真心原谅一个人,就不要总提起这件事。

    二、今日电影推荐:

    《帝国的毁灭》2004年, 德国, 豆瓣评分8.6。

    三、今日文章

    汪曾祺:《羊舍一夕》《受戒》

    汪曾祺:对生活的执着与热爱,如流水一般蜿蜒入海

    1、《羊舍一夕》

    创作背景:

    1958年,被划为右派,下放劳动

    1961年,用毛笔写出《羊舍一夕》,1963年 《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

    虽然这是他被划右下放后重写的第一篇小说,但受于时局影响与限制,思想层面一再向“主流”靠拢与妥协。

    但在艺术的层面,汪曾祺的个人话语、叙说方式、随性自然与韵雅灵秀却保留了下来,个人气质隐秘地流动于文本之中,不能被外物所盖。

    尤其是一种隐隐之中所饱含的一种对生命与生活的热情和热爱。这,也是有渊源的。

    脉络梳理:

    小吕:果园小工, 为家着想 ,崇拜能文能武的张士林 ,热爱园内劳作, 果树剪子嫁接刀, 红色跨栏背心。

    老九:厂子里的世袭工人,专业放羊十多年,矮粗个子方大脸,下一步是炼钢工人,临走前给留孩缠鞭子。

    留孩:奶弟,来接班老九放羊,很喜欢这里,尤其喜欢狗尾巴高加索羊。

    丁贵甲:奶哥,从小在留孩娘那里寄奶,对留孩一家很有感情 。刚来时干瘦,肺结核治好后,出落成个帅小伙,如马驹子一般的生命力,对女色没大兴趣,精力旺盛想当兵。近期丢了一只羊羔,玩命找,最后终于找到了。

    聚堆聊天话题

    (1)关于数羊

    (2)关于偷葡萄的狼

    (3)关于狼赶羊

    (4)关于闹鬼

    2、《受戒》

    创作背景:

    创作于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初期。

    中断小说创作多年的汪曾祺重新提笔写小说。

    少年时为躲避战火,随父亲和祖父在乡间小庙住过半年多,当时有一户姓赵的人家住在庙的附近。

    经过40多年的人生积累,年过六旬的汪曾祺回忆起当时的那段生活经历,感到像小英子那样的农村女孩的感情是健康、美好、富有诗意的,于是产生了创作冲动,决定要把那种美好的情感和生活状态写出来。

    除了和尚庙,庵赵庄重诸人都有的生活原型外,他还把祖母擅长剪花样的生活细节嫁接到了小说人物赵大娘身上。

    《受戒》完成后,由于自知作品的题材,风格不合于当时的文学主流,一开始并不奢望发表,只给朋友和同事看过初稿。

    1980年7月,北京文化局系统召开党员干部座谈会,会上谈到受戒,但有人说写得很美,恐怕难以发表,在场的《北京文艺》负责人李清泉听后很感兴趣,并向汪曾祺要了稿子。

    李清泉冒着风险,力排众议,在那样一个极左思潮还没有被褪干净的时代背景下,发表了《受戒》,彻底轰动文坛。

    脉络梳理:

    庵赵庄有座荸荠庵(实为“菩提庵”,被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庵内13岁的小和尚明海因为家里人多地少而被舅舅带来出家的。

    他舅舅是庵里的当家和尚仁山。庵内和尚们并不恪守戒律,一样过着俗世的日子。(老和尚吃斋,过年除外。仁山,仁海,仁渡 仁山 :住持 管账 打牌老输牌 仁海:有老婆,爱干净,来的时候两口子白天不出屋 仁渡:精明强干,一身本事绝活,风流)

    明海在第一次来庵上的的路上认识了小英子,小英子家住在荸荠庵附近,明海老往她家跑。

    明海会描画,这一技艺令小英子即将出嫁的姐姐着实风光了一回——大英子照他描的画绣出来的鞋三十里方圆都传遍了。

    明海和小英子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一起栽秧、薅草、车水、放割稻子、打场看场。

    四年以后,明海就要受戒,受了戒就能做“沙弥尾”,将来能做方丈。小英子划船送他去善因寺受戒。

    数天后,小英子又划船把接受过戒的明海回庵赵庄。回来的路上,小英子要明海不要当沙弥尾也不要当方丈,天真的明海一概应下。当小英子问他:“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海大声说:“要!”

    明海和小英子在一起了。

    最精彩的一处:英子与明海受戒后的两次对话。(注意,此处的人物话语与羊舍一夕中稍有不同。前者的目的是为了带入气氛,所以一切章法不管不顾,完全以还原为最高宗旨。后者则看似自然,却一句都不能浪费,一方面是情境更加多维和复杂,掺杂着人物说话时的立场与心态变化。另一方面是爱情为对话主题,一个爱情本身就是婉转含蓄的,如此简洁仿佛一句顶一万句,可以保留真实性。另一个在婉转含蓄的前提下,最后的直白表达,更加能够震撼到读者,让人感受到一种纯真与纯粹的生命美感)

    汪曾祺创作出发点补充:

    1948年春,当汪曾祺在北平因为谋职无着而悲观苦闷的时候,沈从文曾经对他有过这样的劝慰:“曾祺,不要这样,千万不要这样!重要的是对生活的‘执著’,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即使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也不要觉得‘世事一无可取,也一无可为’。一个人总该用自己的创作,使这个世界美好一些,给这个世界增加一点好的东西。在任何逆境之下,也不能丧失对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

    1958年,在汪曾祺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期间,沈从文又常写信,抚慰和鼓励他说:“时代大,个人渺小如浮沤,应当好好的活,适应习惯各种不同的生活,才像是个现代人……热忱的、素朴的去生活中接受一切,会使生命真正充实坚强起来的。”因此,对于生的执著与热情,一直是汪曾祺对待生活的基本态度,也是其抵抗时生乖蹇的人生命运的精神资源。

    在西南联大的艰苦岁月里,汪曾祺博览群书,潜心阅读,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流寓上海任教中学期间,他独处陋室(铁皮小棚),也能自得其乐,读书写作;即使是在身为“右派”的四年中,“也不丧失对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和对人生、对生活的挚爱之情”。

    满怀热情地去劳动,去接触中国的土地与农民,甚至是“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地完成了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而这样的精神,与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写作,又是何其相似!身处逆境时况且如此,在较为顺遂的“新时期”以后,他的人生与创作,更是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延伸书目推荐:陆建华《汪曾祺的春夏秋冬》

    图片来自网络

    四、今日收获

    1、道歉的艺术:日常生活的情绪、行为,在没有听说过心理学之前,我通通将它归类为性格,总是认为每个人是因为性格不同,导致的行为不同;当接触了心理学后,才知道,每个人的行为特征背后隐藏的许许多多的因数,才是导致行为不同的原因,这让我觉得很奇妙。

    我始终认为那个敢于道歉的人,才是勇敢的,内心是强大的。但接触了心理学这个学科以后,才会去考虑,为什么勇敢的、强大的。

    通过今天的学习,知道了,一切行为的背后是心理认知是我结果,之所以不敢道歉,有很多心理因素导致,而这些心理因素是人身上具备的很正常的一种状态,人都是不完美的,有成长过程中的认知导致,会对不敢道歉这件事,给予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不再是鄙视。

    很认同这句话:要迈出道歉的一步,你首先要改变这些认知,战胜心中的恐惧。

    通过学习,知道了四种道歉的正确方式,这个技能,对未来的生活、工作中遇到同类事情时找到了处理的方式。

    2、通过韩大爷对两篇文章的解读,收获如下:

    一是对作者创作背景的介绍,学到了,“在任何逆境之下,也不能丧失对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这种人生态度

    “不丧失对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和对人生、对生活的挚爱之情”。

    二是从文章的写作手法上,《受戒》讲的是简单的一个故事,既没有跌宕的情节,也没有曲折的故事。

    汪曾祺就是平铺直述、娓娓道来,读了以后,感觉到一种美,“真好呀”,知乎上一位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仿佛拉着你的手,带着你去看各种各样的景色,各种各样的人间草木、各种各样的世俗炊烟、各种各样的小人小事,让你啊看完以后,你就会脱口而出,真美呀!”

    汪曾祺文字上的气定神闲与内容上的真实之美。

    文章不带任何的“腔”,这让我认识到,文字上的平实、气定神闲实际上是作者心态上的平实和气定神闲,一种成熟的心态。

    意识到自己在写东西的时候,总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要登台表演的演员,总想着我要用什么姿势、什么表情会更好,把自己架在半空中,总是写不出东西。总是被一些文字上和语言上的游戏绑架,被过多的技巧和功利的目的架空。学习写作实际上就是学习生活,学习站在地上真实的生活。

    只有在文字和心态上的气定神闲,才会有内容上的真情实感,才会呈现真实之美。

    三是对情景和人物的描写,不要过多的运用副词、形容词,汪曾祺的文章只用对话、动作、表情剪辑明快的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受戒这篇文章从没有说任何人的性格是什么,但是你看完以后,那些人物的性格就活灵活现的出现你的脑海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读031/100 汪曾祺:对生活的执着与热爱,如流水一般蜿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qkr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