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1:东开背经5:双征能见能爱,征诘心目所在,执心在身内
标题2:佛经中的这个问题,你能解释的话就开悟了
要背诵的这段经文如下: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 。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 ,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注音:譬pì如国王,心目为咎jiù,青莲华huā眼。
打算放慢点速度,结果还是背得不顺利,可这才是第五段啊,路漫漫其修远兮!
可能是因缘不具足吧,就不能感同身受地进入经文,切身体会当时的情景。我也试着问问自己:“唯心与目,今何所在?”可是我也没有看到如来的三十二相啊!这里的“目”对应现在的眼睛,“心”又对应什么呢?
我知道眼球受光成像,转换为信号,传给大脑,然后就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转化产生的觉知了。我大致会接受这样的观点,认为人的大脑没有完全开发,承认有特殊功能的存在,可是具体就不了解了。平时去聊这样的问题,大家也没有兴趣继续深入思考下去。许多科学理论都有假设前提,或者设立有限的范围,超过前提或者范围便不予讨论,那么绝对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佛法里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不着急,或许过一段时间就不再思考这个问题了,又或许慢慢地学习佛法,就可以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
我怎么理解这段经文里的“心”呢?我暂且把“心”当作一种大脑神经智能背后的某种存在形式吧,或许也不存在,不知道怎么用文字语言表达,总之是一种有别于肉团心的概念,以后的经文里会经常地碰到。从现在开始,让自己从零开始,背经时碰到的这个就是心。就好像一个小孩第一次睁眼看到这个世界,恍然大悟,从此,他眼中的那个便是“世界”了。
这么一想,就容易进入经文了,把自己代入对话中,去思考为什么阿难见三十二相后,通过什么产生了“爱乐”呢?“心目”又是怎么产生“爱乐”的呢?这有点类似于,我们每一天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有时顺利,有时又不顺,这都是为什么呢?让我给个答案的话,大概我也会想,人体这种生物内部应该会有某种机制产生了这样的结果,嗯,“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哈哈哈,如果真的这么想就落入我文字语言的圈套中了,这部经要阐述的便是“七处破妄”,这七种妄念执着是:“初,执心在身内;二,执心在身外;三,执心潜眼根;四,执心分明暗;五,执心则随有;六,执心在中间;七,执心乃无著。”后面的经文就会以对话的形式来解释这些事,“执心在身内”是一种妄见。人啊,一不小心就容易落入圈套中,最惨的是从来没有出来过。
我也是不明白的,慢慢学习理解吧。佛经中总是习惯用譬喻来解释某种道理,很适合去悟去思考。“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这里便用国王为贼所侵来比喻“心目”和“尘劳”,是有一种急迫感的,有一种在五浊恶世中渴望求生净土的出离心。返照到自己身上,这种心就显得不明显了,知道佛法好呢,又一知半解的。甚至去享受“尘劳",要多么多么充实地过完一生,追求许多东西,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就这样过去了。然后呢?就不想然后了,到时候再说。
所以人们常说,就是苦遭得不够多,还放不下,总是执着,自取烦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