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1:东开背经6:如来以“不见身中”,破“心在身内”
标题2:学佛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心在何处呢?
要背诵的这段经文如下: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 ;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 ,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注音:观祇qí陀林,此大重chóng阁,在给jǐ孤园,方瞩zhǔ林园,户牖yǒu开豁huò,得远瞻zhān见,一切明了liǎo,心肝脾pí胃。
担心背不下来,所以提前一晚就预习了一部分,结果还是一坐下开始背诵就胸闷气短,和晚上拜忏时那种抓心挠肝的不舒服感觉差不多,还好最后是背下来的,压着的一口气也缓过来了。就当作业障深阻碍大吧,慢慢就舒服了,已经在一点一点地进步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9270545/f5c4167ed6a213f1.jpg)
找来找去,“明心见性”的心到底在哪呢?不着急,这才刚开始。这段经文是想要破除“执心在内”这个妄想,“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这句就是说怎么看不到自己体内的心肝脾胃呢?顺着这句话试图理解当时这个情景下的当机众和其中的道理,可以说得很玄,也可以顺着字面的意思就这么往下贯通。不影响背诵,所以也不去类比心是如何如何妙用的了。
转化成我自己的理解,这就是说,眼见不一定为实,人们都已经习惯把所见的一切当成本来面目,深深地认定眼前的境界,不断地取相,从来不去怀疑。如今,我们想要跟上这段经文,就需要从心里产生这样一个疑情,顺着阿难和世尊的对话,去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自己心中那个问题的答案?
不去较真的时候,还可以稍稍去感受奇妙的规律和道理,若是真的很努力地思维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容易落入执着,我最常见的执着就是不断地细分,物体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还可以由更小的组成,总之就一定要不撞南墙不回头。有的时候还没有看到南墙就放弃了,撞那么一下子的感觉都没有体验到。细分是没有穷尽的,要一直到这个人什么时候觉得累了苦了,才恍然回过头重新想问题。
心在哪呢?用现在的话说,生物是怎么感知自然的呢?为什么做出本能的行为呢?怎么去摆脱用一个微观现象解释另一个宏观现象这种模式呢?顺着“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这句话思维,当我在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虽然还是在用“心”和“目”,就要学会跳出一个习惯的模式来观察和觉知了,“汝之心灵,一切明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9270545/238edc3ddbf80231.jpg)
就这么一跳出来!诶呀!怎么能自己观察自己呢?怎么能自己觉知自己呢?这是一个人人都会的技能,在这一点上还真的是众生平等啊!就这一点就已经让这个平时的境界大变样了,能跳得出来吗?
今天还算有收获的,也知道内和外了,知道把心放到身体内去识知身体外的一切是打妄想,讲堂和林园的比喻也十分生动。那么可不可以把心放到身体外去识知身体外的一切呢?下段经文就要谈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