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讲完课之后有很多很多的想法在心里不断翻腾,连在睡梦中都在复盘,预想着某些环节的设计还可以更好。千头万绪交缠在一起,一时间竟不知该从哪里说起。
导入环节我用了臧克家的一句话: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在试讲的时候中并没有让其他四个班的孩子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因为我不了解那些孩子,他们很明显并不太懂这句话的意思。但是因为我们班的孩子一直在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孩子能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只是他们的表达能力还不是特别准确。在导入过程中我们班的孩子思维很活跃,感受也很深刻,表达的欲望特别强烈。而我的弱点就是心太软,不忍心看着他们的手一直高高地举得那么高却不叫他,所以这个导入的环节超时了五分钟。但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的教学智慧还有待提高,现在想来可以用一句话及时止损:“我知道大家还有很多想法想要表达,接下来我们还有很多表达自己的机会,咱们接着往下走。”
在讲解到雷锋叔叔送迷路的孩子回家和背年迈的大娘的时候,孩子们能够体会到雷锋的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的感受也很深刻,如果这个时候让他们来读一读的话肯定会对雷锋精神体会更深刻。当时我还是没有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我的课堂上,当我意识到导入环节耽误时间太多的时间时,节奏开始乱了,为了往前赶环节,我原本的设想被打乱,有一些环节被迫舍弃了。时间的分配很重要,原本我的设想是让孩子充分理解雷锋精神然后再去读课文,这样孩子才是真正的领会了雷锋精神,如果像以前讲课那样只是引导者孩子去读书就认为是他们领会了雷锋精神,我觉得那只是“我认为”,而学生只是在老师的授意下机械地读书。现在想来我当初的想法有偏差,学生就应该在读中去体悟、在朗读中去感受。
经过了几个夜晚的辗转反侧,我才在心中慢慢复盘出更清晰的教学思路,我要做的就是要给他们创造出更好的情境去体会雷锋叔叔无私奉献,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的精神。毕竟雷锋离他们的生活已经太远,如果硬要他们去体会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神,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太容易完成的目标。我要做的应该给他们搭建一个桥梁,让他们通过具体的词语、适当的情境去体会。所谓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我在备课的时候思路还是不够清晰,完全被当时的教学思路牵着走,以至于迷失在“此山中”。现在经过实践之后,我跳出当时的框架来冷静地分析,一下子思路又重新开阔起来。
整节课我们都以谈话的形式展开,孩子们的思维也很活跃,我也是跟着他们的思路走,整节课的气氛还在我预料之中,他们的发言自由不受拘束,整节课一直闪耀着思维碰撞的火花。如果导入环节的切入点更加明确,我想这节课的课堂效果也会更好。
课后的拓展我采用了钟南山和王珉燃的故事,钟南山孩子们比较熟悉,他在03年非典和20年新冠疫情两次临危受命,分别以76岁和84岁的高龄奔赴抗疫第一线,把心系祖国心系人民这一雷锋精神传承,孩子们也深刻的体会到了钟南山爷爷身上的雷锋精神。王珉燃是我曾经教过的学生,他六次倒挂金钩入井救人的事迹也为孩子们所熟知,年龄上的拉近,让他们也深刻体会到了雷锋精神的代代传承。总体来说这节课导入环节可以更精准一些,朗读指导还可以更精彩一些,对学生还可以再放手一些。每一节课的成长都在抽丝剥茧的反思中,每一次的成长都在自我的不断复盘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