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非暴力沟通》
阅读时间:2018. 1. 17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一> : 暴力的分类
如果一个人的某一行为,涉及使用武力,我们就可以把它归类为——“身体的暴力”;如果它主要造成的是精神方面的伤害,我们就可将其归类为——“隐蔽的暴力”。而 “隐蔽的暴力”,与“身体的暴力”相比,它们的危害性看似不那么明显,实则却更具有危害性! 因为,往往是这类“隐蔽的暴力”,成为触发和激怒那些受害者,使其作出暴力的反抗行为,这一点尤为重要。
“隐蔽的暴力”较多的出现在,人们彼此之间的沟通当中。一个人,如果善于应用语言,那就如同为自己开启了一扇,迎接光明与友爱的窗户;反之,就如同在自己与他人的沟通之间,建起了一堵高墙。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所提出的“非暴力”这一观点,也并非是那种,能让你马上就变得温顺或听话,其实,“非暴力沟通”只是主张我们要积极进取,而并非消极无为。如今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围绕个人利益采取行动,认为,“非暴力沟通”并无益于家庭、社区和国家的和谐。其实,“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提醒我们,要学会借助已有的知识,使大家彼此能够相互理解,让人性中的关爱之情,真正融入到人们社会生活当中。
<二> : “非暴力沟通”所具备的四个要素
所谓“非暴力沟通”模式,即—— 主要体现于以下这四个方面,也被称为四个要素,其分别为:
(1) 观察:
留意发生的事情,就是指,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论是否喜欢,只需说出所发生的事情。其关键点在于,不做任何评论,只需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此种不带任何评论的观察,被称作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而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这也是造成“隐蔽暴力”的一个主要成因 !
以一种“客观的心态”去看待一件事情,此时,就能如实的映射出该事件的原貌。“客观的心态”,就如同一张画纸,如果并未在其上面描绘画面,那么,它就是一张客观的画纸;如果已经描绘出了画中主题,那么此时,它就是一幅具有主观中心思想的纸质画作。
如果只是一张客观的画纸(注: 等同于“客观的心态”),那么,“徐悲鸿” 或许会在上面,画一副奔马;而 “张大千” 也许会描绘出一副山水图 !
(2) 感受:
就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要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例如,当我们常说“我觉得”……,此时往往并不是在表达我们的感受,而是在表达我们的想法。能够使用恰当的词汇,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当人们听到不中听或过激的言语时,通常就会产生如下想法:
(a)认为自己犯了错。
(b) 指责对方。
(c)用心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d)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您瞧,一语使用不当,就会引起对方诸多的猜想。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表达感受的恰当词汇。如此,我们才能够更加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其实,在表达感受时,示弱往往更有助于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
(3)需要 = (4)请求
个人理解,一个人的需要即是他的请求。在这两点之间,存在着一种“渐进式”的关系,所以,在表达自己的需要时,一定要清楚地告诉对方,自己希望对方做些什么。因为这样的表达方式,远好于让对方去猜测你的需要,能够做到清楚的告知对方你的需求,这样更加有助于对方明了。反之,若是让对方去猜测你的需求,这会使对方感到迷茫,也很难搞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让对方去猜测你的需要,这也很容易引起别人的误会和反感 !
如果一个人提出了明确的请求,却没有提及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这样也有可能导致交流的困难,因为,当一个人在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时候,就如同在向对方打开自我的心门一样,其实,这也是一个能够赢得对方理解的过程。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有可能,从对方那里得到满意的回应。
但是,在向对方提出自己请求的时候,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切莫把命令当做请求。例如,当提出请求的一方没有得到满足时,此时就开始批评或指责对方,那么此种表现,显然就是命令;也包括那些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个人目的,这同样也是命令而非请求。
当我们提出自己的请求之后,但并没有得到满足,此时,依然表现出尊重对方的感受,那么此种表现方式,才是真正请求。
<三> :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
反思良久,总觉得人心难懂,其实,或许是我们自己没有表达清楚。我们经常将个人的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这确实也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
冰是睡着的水,故此冷冰冰的,所以很难与之交流和沟通;而倾听,就是一个令冰融化的过程,待其完全消融之后,自然就能融汇沟通了。
建议双方采取一种,以互换站位或互换立场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其目的是为了,可以真实客观的,去了解对方的心中所想与视觉所在。这样,彼此就能够从了解对方开始,进而发展成为理解对方,如此一来,彼此双方也就有了沟通和交流的基础……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本文图片源自网络 在此多谢图片的提供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