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在他的《伯凡日知录》里提到过一个相当“唯心”的说法。他说声音存在与否并非一个客观事实,而是由人在不在场决定的:一棵树轰然倒地,倘若人不在,那么这棵树倒地就没有声音,倘若一个听力正常的人在旁边,那么就有了声音……
咋一听上去,感觉这不就是佛家的思想么,万物皆因我而存在。可是仔细考虑,事情的确没那么简单。大树轰然倒下发出的震动通过声波的形式传入人耳,引起人耳鼓膜震动再传给听小骨,最终传给大脑,正是这一列的动作才产生了“声音”!不然,何来声音呢?听觉如此,视觉何尝不也如此……因此,我们得到一个很大的洞见:认知绝非简单的单因素结果,而是人与环境交互的产物,认知是个“混合物”。
之所以先谈论认知,是因为下面要谈论的“模式”也是个混合物。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坐在办公室时,即使什么都不做所产生的感觉也是压力,坐在家里,即使做着家务那也是放松的。
接下来,我们讨论身体的两个系统“模式”,一个是"压力模式“,一个是“放松模式”。
现在,无论是医学界还是心理学界都有一个普遍认知: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注意,重点在“系统”)。当人体的某一部分,比如口腔,出现炎症时,人体会整体升温对抗炎症,而不会是简单地只口腔部分升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便是系统。同样地,当人体处于“压力模式”时,人体这个系统就会整体进入这个压力状态:肌肉收紧,血液流动加快,心率提高,毛细血管变硬,血压进一步升高,进入恶性循环。如果血流速度总是很快,血管就会发炎,这会导致血栓,长期下去人就会得高血压和心脏病……压力模式下,会暂停那些与危险处理无关的身体功能,比如消化功能、肌肉修复功能,免疫系统功能等。当人体处于“放松模式”时,人体各方面循环都会慢下来:心跳变平稳,血压降下来,身体该修复的地方就修复,免疫系统该工作就工作,能量该储备就储备。
如果长期处于压力模式,那么身体就得不到修复,没有足够的能量储备,人体就会感觉疲惫,免疫系统不能发挥作用,胃溃疡和各种疾病就是这么来的。你发现没有,这些病都是外界与人的心理交互的结果,也是个“混合物”,也可以简单地说,是心病。
《为什么斑马不得胃溃疡》中就提到了这样的现象,哺乳动物生活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处于放松模式的,它们只在捕猎或被捕的时候才会处于压力模式。因此,“斑马”不会得胃溃疡。而人呢,虽贵为万物灵长,却硬生生让自己的生活大部分处在压力模式下,买车买房,还贷款,怕失业……
如何解决长期处于压力模式呢?上面的书中提到的解决方案是“寻求控制感”:要么寻求帮助,让别人分担一些压力;要么主动帮助别人,这样也可以给自己减压。其实当你读完此文认知到这些模式和科学的见解后,你已经处于一种更高的维度,看清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一步。《端粒效应》一书中说,身体疾病不是对压力的反应,而是对“你对压力的反应”的反应。如果你把压力当挑战,也是一种不错的解决方法。
当然,当自己真的长期处在压力模式下时,最好的办法还是要学会放松。当外界无法改变时,我们就试着从自身做一些调整,认识到什么是可控的,什么是不可控的,前者就好好把握,后者就随缘,这是“控制二分法”的应用。
放松模式最好的状态是活在当下,而压力模式的根源很多是活在未来,为未来的事情瞎操心。这就让我重新审视一个人应该活在当下还是应该活在未来这一话题,这二者从概念上来说是矛盾的,但是一个人的大脑却完全可以装下这两套不同的甚至矛盾的系统,而且在不同的场景下选用合适的系统。这也是我从“认知是个混合物”这一思想中寻得的解决方案,既然问题是个混合物,那么解决方案也完全不应该只是一套,而应该是个“混合物”。
最厉害的大脑,是脑中存在着两套截然相反的系统,还能运行良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