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兴化,水韵灵气,每到芦叶飘绿,端午正逢时,粽香飘溢,情满故乡!
相传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农历的五月初五这天含恨投江,后来就为了纪念屈原,包粽子而食。端午节吃粽子成为了代代相传至今的习俗,吃粽子,挂菖蒲,艾草,喝雄黄酒,划龙舟等活动,在故乡的小村比较盛行。
小时候想吃粽子,只有等端午节前后才有口福,平常极难寻见粽子的踪影,吃不饱的年代,想吃糯米粽子,是一件比较奢望的事。尽管水湾处处芦苇荡,芦叶碧绿起浪,沙沙作响,可以挑动无数人的粽子味蕾。
改革开放的号角吹遍了水乡小村,种植自由,手里的余粮多了起来,端午吃粽子梦想几乎都能如愿以偿。故乡的粽子很有特色,采集清新的芦苇叶,洗净烫煮后就成粽叶,加上新鲜糯米,兰花手指卷粽叶,糯米倾其中,片片粽叶龙蛇飞舞,棉线缠绕扎紧,一个个菱形四角花落瓷盆,篮子里,坐等下锅蒸煮,几经柴火高汤蒸煮,粽香四溢,大地的奉献,精华的搭配,土里土气,醉人的乡里情怀。故乡粽子独特造型,不知道难倒了多少巧手,欲仿不像,欲描不真,没有地道乡里人辅导指点,难出其水准。在外经常看见一些草把头,猪蹄形,斜角粽.....一看就没胃口,只有看见这菱形四角粽,有种久违的感觉。故乡的粽子加上特色五红菜肴,红烧肉,红烧鱼,黄鳝(长鱼),红萝卜,红苋菜,红番茄,水乡风情特色,让端午味更浓,别具韵味。
母亲那时基本忙田里劳作,加上端午吃粽子时都是四夏大忙时节,母亲根本无暇顾及包粽子,包粽子就成了我姨母的事。姨母和我家同在一个村,相距二百米左右,一条巷子向东南拐三四个弯,就是姨母的家,一个南北向的二间丁头府,南边延伸一个小厨房灶间,曾经没什么吃的年代,姨母家是我兄弟仨去得最多的地方。姨夫,姨母一生没有孩子,待我们视同己出,他们没有种植田,就村里的桃园分点小菜地盘园,弄点蔬菜瓜果种植维持生活。姨母特别疼爱比自己小十几岁的母亲,照顾有加,经常帮助我家煮饭,做一些家里的小农活,收棉花,晒稻谷,揉菜籽,打蚕豆,黄豆等。姨母端午前后总是抽空来我家帮包裹粽子,解决我们几个小馋猫的欲望,多少次看着我们入睡,把粽子煮熟放锅里,才悄然回去。这种幸福一直延续好多年,一直到我结婚以后,姨母还不时地过来帮我照看一下孩子,慈母般的爱,一直滋润着我们。
慢慢地姨母年纪大了,母亲种植的田也少了,包粽子就成了母亲的事,姨母总喜欢过来和母亲说说话,唠唠家常,常夸母亲的粽子包的好,不烂不硬,口感细腻柔软。母亲知道姨母喜爱吃粽子,总是拿多一些粽子给姨母回家吃。我的妻子为人也不错,平常做点好吃的总会想着这个姨奶奶,要么叫她来吃,要么给她送过去。妻子手巧,包的粽子也深得姨母喜欢,吃粽子时总是先想着姨母,煮久一点给她吃,让我倍感欣慰。后来母亲也一直照应着姨母,一直到姨母过世。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只要一到吃粽子的时候,看到那菱形四角粽,我都会不由地想起姨母那慈祥的面容。
妻子每到端午,必定会包裹一些粽子,虽然人在他乡,但粽叶和糯米都是春节回老家带的,平常想吃也会经常地包裹粽子。今年疫情女儿在家,前几天,想吃粽子,叫她妈妈包粽子。妻子准备好了粽叶糯米,在桶边包了起来。女儿看着好奇,也拿起粽叶也学了起来,妻子一点拨,三下五除二,两个菱形四角粽子乖乖地躺在盆里,接着又一连包了好几个。妻子忍不住夸奖了女儿好几次,真巧,以后吃粽子,有人包了。
故乡的粽子,菱形四角的样子,一代代传承的粽情,满满地记忆长留心扉。故乡的芦苇溢翠时,深情的土地,那人那粽那情,总会让我想起那美丽的菱形四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