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武则天本传》这本书,我只想活得久一点,再久一点。因为想做的事情还没做成,所以感觉到特别惜命。
唐太宗时期:
武则天14岁入宫,
做了12年的才人。
14岁至26岁在感业寺为尼。
唐高宗时期:
28岁再入宫,
32岁封皇后,
67岁称帝,
82岁死。
从十四岁入宫到六十七岁称帝,三十多年,经历了从媚娘、才人、昭仪(宸妃)、皇后,天后、太后,圣母神皇到皇帝。
只要还有时间,终究能做更多的事情吧,只不过要把时间花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以前觉得她是一个狠人,所有的一切都是靠不择手段的努力上位的。
比如对自己夭折的孩子,对于李唐后人的打压,还有对长孙无忌这些朝臣的迫害,以及重用酷吏的行为,都是让人诟病的污点。现在看来当时太过偏见了。
随着对历史的了解增多,才发现,每一个皇帝上位,几乎都不可避免地一场血腥。为什么史学家对于武则天的这些事,那么浓墨重彩,而对于其他皇帝,却没那么“关注”,他们评价的立场和视角真的客观吗?(这里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是处于权利最底层,从这个角度去看,想要角逐到权利的顶峰。势必要付出比常人、比男人、更大的代价。
所以,她在权利争夺的这条路上,障碍也会比较多。不止也要突破权利上的,还要打破别人心理上的。让别人接受史无前例的女皇帝,尤其是封建主义的男权社会里,真的不是条容易的路。
这使我对她的杀伐果断,有了重新的思考和认识。以前也觉得,就是因为她的狠,所以才得到了需要的一切。
现在看来,纵然她很努力,也有尽力了也做不到的无奈。时势造英雄,成功的因素除了与天赋、能力、努力有关外还与时机有关。
比如,在废王皇后这件事情上,她和唐高宗,在长孙无忌面前,各种暗示,都不管用。
他们还亲自带着厚礼去长孙无忌家里,给他最宠爱的小妾的孩子封官,各种小心暗示。而长孙无忌却一直装聋作哑,礼却照单全收。
书上说:武则天还不死心,又让生母杨氏出面,到长孙无忌的太尉府上,低三下四,“屡有祈请”。而无忌终不许。
武则天这才完全清醒明白,以自己的阀阅门第经历根本指望不上得到这些望族遗老的支持,终于丢掉幻想,把和长孙无忌的集团决斗提到日程上来。
此事闹了几次,在不可开交之时,皇帝问了李勣:李勣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这话很圆滑,表面上没表态,实际暗示根本不要理会褚遂良(长孙无忌)那一伙,尽可按自己的想法办,皇帝这才放开手脚。
而武则天封后,王皇后被废,长孙无忌集团被摧垮,标志着一个多世纪里关陇集团把持中央政权局面的终结,也可以认为是经历了几百年后的残存的门阀色彩政治最终结束。
从历史发展来看:门阀色彩政治的沒落这一社会原因,是外部大环境因素决定的,而武则天所代表的是受到门阀压制的另一方的新势利,时机到了,若不是她,估计也会有其他人出头吧。
另外一个原因:她老公唐高宗身体不好,有头疼的毛病,经常头晕目眩,无法工作。这也给她提供了锻炼和掌权的机会外。
“没伞的孩子真的只能努力奔跑吗?”可能有些时候,就算用尽全力的奔跑,也不会有结果。
那还要继续努力吗?当然需要啦,努力不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是奔赴热爱,不负自己,不枉此生。
所以,对于想做出点什么事,还没成功的人们来说,活的久一些吧,只有活着,才有有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