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和诗歌的区别是什么呢?散文更能抒发出作者对自己生活的私人感受,而诗歌则倾向于将作者的情感普遍化、本质化。当散文无法精确地表现情感的内核时,当诗歌无法传递作者生活的逻辑时,一种散文和诗歌相结合的文学体裁:散文诗就应运而生。
言叔夏的《没有的生活》就是这样一本散文诗集,作者看似一直在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这些文本却又变成了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了读者本人的脸庞。
言叔夏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文字之间,尽是掩饰不住的书卷气。
言叔夏的书卷气体现在:她不厌其烦地描述着自己读书生涯,包括写论文、做研究、去图书馆时的种种体会和经历,从中学时代一直讲到博士时代。
她的书卷气还体现在:她可以从哲学、叙事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自己的回忆、感受、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准确的表述。她还能将自己读过的文学作品的风格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简言之,她是一个博览群书,将各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融入到自己的文本中小火慢炖至香甜可口的高水平作者。
例如,她把人生的缺失隐喻成坑坑洼洼的洞穴,把时间隐喻成不断向前奔跑的火车,把生命隐喻成在黑暗中的顺绳摸结,把过往的记忆隐喻成蠢蠢欲动的鬼魂。从中能读出拉康、弗洛伊德、索绪尔、柏拉图、罗兰巴特等理论家对她思维方式的影响力。
再例如,《什么都没有的地方》这一篇文章是她对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一场朝圣之旅。她的文本在真实和虚拟的世界中来回切换,同时也模仿了村上平实淡然的写作风格,让读者分不清自己究竟身处言叔夏还是村上本人的世界中。
她也善于用自己的方式抓住时代的特征,在她笔下,90年代是bbs的时代,10年代是数码相片的时代,而互联网和照片又是将虚实相结合的符号。言叔夏不止一次地在文中发问,我们为什么要用生命的大多数时间来阅读一个虚构的故事呢?我们的生活在自己的解读和别人的解读中逐渐变得混沌,变相成为一种虚构体,那么我们的生活究竟是有还是没有?她没有找到答案,答案一定也不止一个。
言叔夏对黑夜和冬天的热爱也让人动容,在学生时代她昼伏夜出,就像一只在黑暗中眼光莹莹的猫。在夜晚,远离白天人世的喧嚣,人们总会觉得自己变得异乎寻常的敏锐、自由和惬意,而白日的阳光则幻化成了窥探我们隐私的一道道刺人的视线,令人无所适从。
读者可以从言叔夏的文字中解读出更多的东西来。她的文本似乎就是为了让人做出无尽的阐释而写,看似晦涩难读,实际上是暗暗地对读者发出请求,让读者能多读一会儿,再多读一会儿,最好沉迷在她布下的文字迷宫中,永不见天日。
“她的文字属于许多“之间”,例如,公共与私密“之间”,小说和散文“之间”,小说和诗“之间”,黑夜和白画“之间”,幽暗和清晰“之间”,文字和电影“之间”,能说和说不出“之间”……对我来说,无数的“之间”编织成了她的文字之魅”。——韩丽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