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简书历史专题精选
最后的党人,背负了一个时代的迷茫

最后的党人,背负了一个时代的迷茫

作者: 役使百鬼之主 | 来源:发表于2020-07-10 22:42 被阅读0次

    东汉的历史,有很大一部分是士人和外戚与宦官的斗争。这种斗争在地方上是士大夫们不断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操控舆论;而在中央,表现为一群有理想,有抱负,有政治诉求的士大夫强烈反对现有政治格局并不断提出改革。在这个过程中,矛盾愈演愈烈,最后在桓、灵时爆发的两次党锢中达到了高潮。

    可以说,东汉的主角,既不是皇帝,也不是外戚、宦官,而是士人。士人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操控了历史进程。当士人心向汉室时,就可以“数百年间乱而不破”;当士人对汉室彻底失望后,东汉也就随之覆灭了。

    两次党锢中,值得称道的人很多,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张俭。从这位“望门投止”的天下名士身上,我们可以管窥蠡测,感受当时士大夫们心中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以及那一代人,也可能是每个大时代巨幕之下的人心中都有的痛苦与迷茫。

    张俭和当时的很多士大夫一样,出自一个显赫的家族。父亲张成是江夏太守,祖上可以追溯到前汉建立时被高祖刘邦立为赵王的张耳。理所当然的,他作为一个无可争议的正统士人,开启了自己灿烂却又颇有争议,令人唏嘘的一生。

    张俭少年时受到的是正统的儒学教育,少时的理想也是澄清天下,除尽奸邪这种这种相当有名士风范的志向。所以一开始,当他被举为茂才(避刘秀讳)准备做官时,竟然因为认为举荐他的刺史品行不好,“非其人”,装病不去。以现在的目光看这是妥妥的低情商,得罪了人还捞不到好处;但以当时的目光那可是刚直之士呀,所以他被评为“八俊”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东汉的士人很重视评鉴,互相标榜是当时的风气。得到高评价的张俭可以说是拿到了通往名士的门票,他也不遗余力的用自己的行为彰显着潜力。他在当督邮是奏劾侯览,结果被侯览扣押,与他结仇;又看不起同乡的朱并,结果这人一气之下状告张俭结党,被侯览抓住机会,直接引发了第二次党锢之祸。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俭得亡命,因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张俭要逃跑,迫于形势暗中遁走,结果其他士人纷纷因为张俭的声名和德行帮助他,即使朝廷发布了刊令,说收留张俭的人都要被处死,士人还是纷纷收留他。最后“伏重诛者以十数”,“郡县为之残破”。被杀的连城镇都因此破败了!纵使知道可能有所夸大,但这样的举动依然震撼人心。

    孔融让梨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而孔融最早就是因为在大哥孔褒不在时收留张俭,其后一门争死而扬名。

    抛开夸张不谈,即使预见了如此结果,依然产生“望门投止”这样的举动,其背后至少有三个原因。

    第一点是张俭本人在士大夫心中的巨大声望。要知道,身为八俊之一,在士人的最高领袖陈蕃、窦武被害,以及李膺,范滂等人也因党锢死后,实质上已经成为了士人们的另一个核心,作为同一集团的士人自然愿意为他而死。

    第二点是当时的舆论环境。要知道,党锢一起,李膺,范滂被杀,士人心中可是群情激愤。这个节骨眼上,有个名满天下的张俭跑来求救,你不帮?你还要脸吗?信不信把你逐出士籍?以后再给你写个奸臣传?东汉士人,可以不求官,不要命,唯独不能没有名。败坏名声是不可以忍受的,与此相比,死也就算不了什么了。

    第三点是士人们个人的愤怒。须知,东汉士人可不是后世的穷酸文人,他们可不需要费劲脑子钻营,这些人可都是世家豪强出身,心里是有个人的政治追求的。而经历了这次大乱,这种愿望实现的希望看上去也就十分渺茫了。他们失去了一直追求,一直为之奋斗的理想,心中自然会产生一种情绪,认为自己被欺骗了。于是他们会愤怒,这种愤怒后来表现在黄巾之乱中,不少士人参加了黄巾军;而当下,表现为不惜一切的救下张俭,救下这个位于矛盾中心的人。

    他们确实救下了张俭。李笃送张俭出塞,他活了下来。

    然而这一切没有结束。

    愤怒之后,是迷茫。

    那一代人,经历了外戚专权,经历了宦官乱政。他们没有气馁,在不断的斗争中希望澄清天下,再造乾坤。然而一场党锢之祸终结了他们一切的幻想。你们只是士人,你们什么都改变不了。

    他们彻底的失望了。

    其他人以为他们改变不了什么,他们错了。正如前文所说,东汉的主角是士人,是他们背后的士族门阀。当这些人对东汉彻底失望之后,这个王朝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根基,不久后就在群雄奋起的乱世中轰然倒塌了。

    当然,这篇文章没有结束。因为张俭还没有死。

    中平元年,张俭平反了。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回来后,他好像变了一个人。“阖门悬车,不豫政事”,他好像再也不是那个仗义执言的张元节了。只有在饥荒时,那个散尽家财救助乡民的人,能够依稀看到往日的模样。但除此以外,他再不言语,直到人生的尽头。

    张俭的后半生,好像是在赎罪。

    一死了之是个很方便的办法。但他,唯独他,张俭张元节,最不能死。因为他一死,所有为了救他而死的人,所有为党锢而死节的党人,他们的死,都会失去意义。所以他只能活着,背负起所有死去的人,如同苦行僧一样继续前行。

    如今,我们提到张俭,往往是看到逃亡时的故事。在士人眼里,他是望门投止的张俭;在另一些人眼里,他是害的他人破家而亡的祸首,是“不知量”的可笑之人。他好像变成了一个符号。

    他确实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代党人的符号。他不再是张俭,而是成了最后一位党人。他将背负那一代人的迷茫,沉默着,永远走下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最后的党人,背负了一个时代的迷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vv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