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455312/f77cf556149e2847.png)
这部热播英剧有一个奇怪的片名《流人》。
《庄子‧徐无鬼》有云:子不闻夫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揣测句子中的关键词流人,被流放的人也。此意对应得上这部英剧的原名slow horses吗?将已经公映的两季看完,所谓slow horses,为几个被军情五处的上层看不入眼的过气情报人员。
倒不是因为追《流人》让我想起了一本书,一本另一部英剧《女鼓手》热播时购买的勒卡雷的原著。
由朴赞郁导演的《女鼓手》,是我2018年看得最失魂落魄的一部剧集,倒不是英方与阿拉伯方彼此咬合的谍报情节有多么跌宕起伏——勒卡雷创作的间谍小说哪有不惊心动魄的?仅《锅匠 裁缝 士兵 间谍》就让我念念不忘到了逢人便推荐的痴迷境界,但经由朴赞郁的改编而呈现的《女鼓手》,勒卡雷的粉丝悚然发现,吸引自己的,竟然不是那个以色列情报部门收编的英国女演员查莉是如何开着装有炸药的奔驰车经过奥地利抵达南斯拉夫,也不是她深入恐怖组织的腹地并赢得组织头领的信任,更不是她成功地帮助以色列当局击毙了恐怖组织的头目塔耶赫,而是她按照以色列情报部门的安排以塔耶赫弟弟米歇尔情人的身份潜入塔耶赫营地前,与身陷以色列牢狱米歇尔建立关系的书信往来。那些你来我往的信件,都是以色列情报人员的作品,但是,被朴赞郁处理得,我们盯着屏幕观看查莉盯着铁窗里的米歇尔嘴里念念有词着那些被灵与肉填充得特别饱满的情书时,越来越相信《女鼓手》是勒卡雷超越前作的一部间谍小说。
就这样,剧还没有追完,就入手了一册书,不过,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原著,书名为《小鼓女》。书到手后,赶紧翻阅到那些饱蘸情感和情欲的信件——然而,看过朴赞郁浓缩的精华后,再读勒卡雷的原著,觉得他啰嗦了,书也就被插进了书架。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5312/cc9f76fb6dfc6797.png)
5年以后让我费了点劲从书架里找到《小鼓女》的,是西班牙作家哈维尔·马里亚斯的新作《贝尔塔·伊斯拉的黄金时代》。
从毫不了解到特别喜欢,西班牙作家哈维尔·马里亚斯只用了一本书的距离,他的长篇小说《如此苍白的心》。他是洞悉忙忙碌碌的都市男女的内心世界、并能用小说这一文学样式在优游不迫的节奏中再现得温文尔雅的大作家。可是,带着《如此苍白的心》的阅读惯性去读《贝尔塔·伊斯拉的黄金时代》,会被腰封上的一句话绊一个趔趄。
不过,读完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颠覆间谍小说的力作”,这句话对读者而言只是一个诱饵;对哈维尔·马里亚斯而言只是一个外壳。他真想表达的,还是《如此苍白的心》的延续,亦即再现都市男女的内心世界。相比《如此苍白的心》,哈维尔·马里亚斯让《贝尔塔·伊斯拉的黄金时代》里男女主角处于一种非常状态,戏码立刻精彩了许多。非常状态下一个人身体会极度延展,而他或她的内心世界会因为这样的延展而变得格外丰茂。
但是,我好像辜负了哈维尔·马里亚斯对《贝尔塔·伊斯拉的黄金时代》读者的期望,因为我被“间谍小说的力作”这句话俘虏了。
“(托马斯)从不思考他的未来,也没有什么理想,仿佛他的未来已经写好,他已经读过了。对于生活给予他的东西,他一点儿都不感兴趣;他没有目标,没有野心。没有躁动,更没有疑问。”
托马斯是《贝尔塔·伊斯拉的黄金时代》的男主角,全名托马斯·内文森,是书名中贝尔塔·伊斯拉的丈夫。所引的这段文字,记录的是贝尔塔·伊斯拉眼里的托马斯·内文森,那时他俩刚刚结婚。新婚燕尔,贝尔塔·伊斯拉猛然发现,那个极富语言天赋、能用好几种语言将被模仿者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幽默的托马斯·内文森不见了,变成了因未来已清晰而失去了目标、没有了野心的内心世界早衰者。
为什么?
贝尔塔·伊斯拉当然不知道,在英国军情五处的胁迫下,她的新婚丈夫已成间谍。
因为哈维尔·马里亚斯的创作手法,《贝尔塔·伊斯拉的黄金时代》的读者知道,托马斯·内文色之所以对生活给予他的一切都不感兴趣,是因为他想要的生活已经离他而去,军情五处已经强行规定了他的未来——能够跻身一定刺激重重的情报人员的行列,难道不是有为的年轻人所向往的吗?
于是,我找出了《小鼓女》,重温查莉成为以色列情报机构得力帮手的经过。
不错,在希腊一步步地掉进相中她的以色列情报官员挖的陷阱,那是查莉的恋爱脑在作祟。 可是,在替对方开了一趟装有炸药的车穿过奥地利到南斯拉夫,查莉已经为自己坠落情网在刀尖上走了一回,且之后以色列方时刻在提醒查莉,她随时可以退出行动,可她为什么还愿意假冒米歇尔的情人深入到塔耶赫的身边?那一程,有多危险,查莉哪能不知道,但她犹豫着犹豫着还是为了以色列再度铤而走险了,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获取情报或者为了扰乱敌对方的阵营,间谍们不顾身家性命地游走在钢丝上,像查莉这样的人物,在勒卡雷的小说中并不少见,尤其在那部敌我双方情报人员互相扭结的《锅匠 裁缝 士兵 间谍》中,他们都已积极昂扬的姿态告诉只能隔岸观火的读者和观众们,那才是间谍应有的精神状态。但是,哈维尔·马里亚斯的《贝尔塔·伊斯拉的黄金时代》纠正了我们的固有思维,特别在冷战后期,像托马斯·内文森不得已做了间谍的年轻人,是多么悔恨自己的青春付与了不值得的所谓事业,而书名叫“贝尔塔·伊斯拉的黄金时代”更是在谴责,不值得的所谓事业顺带着也毁了间谍家人的幸福生活。且不说他们结婚后因为托马斯·内文森必须一次次离开马德里去英国履职导致两人聚少离多,且不说他们的一双儿女就像在单亲家庭长大,就说马岛战争爆发以后离家的托马斯·内文森在此后的12年内杳无音信,给贝尔塔·伊斯拉带去的是什么样的伤害?那一段,正好是30岁至40岁的贝尔塔·伊斯拉,贝尔塔·伊斯拉的黄金时代。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5312/929e1c3f2e1ce8ed.png)
哈维尔·马里亚斯不想止于贝尔塔·伊斯拉的黄金时代被毁于偷鸡摸狗的情报战,他还转换了视角说说不得不做了军情五处的间谍后,托马斯·内文森的内心世界,所以,这本小说之后他又完成了姊妹篇《托马斯·内文森》。未能读到《托马斯·内文森》之前容我想象一下出现在那本小说里的托马斯·内文森,我将他与《流人》里的男主角杰克逊·兰姆重叠在了一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