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荀子·修身篇》12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
解析:
用功少者皆曰略,略,不重视。早,不仅指时间的早晚,更重要的是从日常细小的事情开始做起,小事不注意严格要求自己,长期以往必然招致灾祸。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道,先王之道。理,道也,义理也,就是指遵循先王之道的礼法。辱,羞辱,因为不遵守先王之道,伤害了国家和他人就会招来羞辱。勇,果敢,果决。【论语】勇者不惧。
译文:
君子不重视追求个人的财利,从日常小事开始做起以远离祸害,总是怀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以规避羞辱,但是奉行先王之道及其礼法却很果决,毫不迟疑退缩。
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势也;安燕而血气不惰,柬理也;劳倦而容貌不枯,好交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
解析:
荀子在此首先例举了君子可能遇到的六种情况及其应有的表现,然后剖析各自的原因。荀子再次阐明礼法是养身、修身的根本,与《修身篇》第二节一脉相承。
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
枯,通作楛kǔ,粗制滥造的事物,这里指随随便便,不合礼法的表情、举止和衣着。
夺,强取也。【前汉·食货志】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文中子·王道篇】轻施者必好夺。予,赐也。【周礼·春官】内史掌王止八枋之法,一曰爵,二曰禄,三曰废,四曰置,五曰杀,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夺。枋,指权柄。生杀予夺是治理国家的权柄,不能被个人的好恶所左右。
杀,克也,降也,减削也。【周礼·秋官·象胥】国新杀礼,凶荒杀礼。杀势,克制权力带来的威势。
燕,与宴通。安也,息也。柬:与简同,择也。柬理,选择合乎礼法的生活方式,劳逸有度,但是放松休息的时候,气血仍然是健旺的,而不是颓丧的。
交,共也,合也。【易·泰卦】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又友也。【易·系辞】上交不谄,下交不凟。【礼·郊特牲】爲人臣者无外交,不敢贰君也。可见,合乎礼法的交往才是正交。好交,实质是重视合乎礼法的交往。
译文:
在生活贫困处境窘迫的情况下,君子依然志向广大,因为他的志向是弘扬仁德;在生活富裕地位尊贵的情况下,君子的言行依然恭敬严谨,因为君子懂得克制权力带给自己的威势;在安居休憩的时候,君子的气血依然不颓丧,因为君子会选择合乎礼法的生活方式;在劳累疲倦的时候,君子的表情、举止和衣着依然不散漫,因为君子重视合乎礼法的交往;君子不会因为愤怒而加重别人的责任和负担,不会因为开心而加重给予别人的赏赐,这是因为礼法高于私情。
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解析:
作,兴起也。
译文:
《尚书》上说:“不要放任自己的喜好膨胀,做事要遵从先王之道;不要放任自己的厌恶发作,做事要遵从先王之道。”这是说,君子能够做到用公义战胜自己的私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