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广州一直被视作瘴疠之地,也被当局者视为流放官员之地。唐代被贬流放岭南之士和他们的后代有一百二十八族之多。前人施医赠药的义举精神也逐渐从民间传导至官方。公元817年,孔子三十八代孙孔戣来到广州任职,开始设立了广恩馆,收纳济养谪宦子孙中流落广州“不能自存者”。
1183年,管鉴到岭南当官。他奏准朝廷,拨米粮救济流落岭南的士大夫子弟。管鉴的义举一步步走出内外亲疏的差序格局,从救济流落官员开始,很快延伸至治病救人。
1253年-1258年,宋代提举刘镇孙在广州威远门内(今海珠北路)设立了寿安院,这也是目前国内最早有详细文字记载的慈善医院。,寿安院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专收治无依无靠的病人。寿安院随时可入诊,男女分开看诊,有单间科室,有人负责煎制医药,病治好了则资助其返家,治不好则妥为安葬。当时,“病人住院,住处既高爽清洁,用具齐备,睡眠充足,心情已大为宽慰,加上药物的效力,多数不久即可康复”。刘镇孙还“拨给医院可收租的田地作为长期经费来源,规划妥善,可行之久远”。宋代,传统官办慈善事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部分官员开展慈善的内在驱动力。
到了元代,慈善医疗救助模式进一步完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记下了他在广州看到的一幕:一家大型慈善机构供老弱病残鳏寡孤独者居住,它的运营成本则通过地方税收支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