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作者梭罗,在美国是与爱默生,并称为超验主义代表人,主义是一种分类标签,超验就是人能自主通晓宇宙本体,和宗教强调人只能等待神来救赎正好相反。
爱默生主张“相信自己”“宇宙微缩为一滴水,由一滴水能反观到宇宙,人是宇宙”――――这类人容易出现“号称自己全知全能,与宇宙神同体”的狂人。
梭罗也主张“自我意识的觉醒,个体自由精神的重要性”“但是人只有回归自然天性,才能回归灵性”――――直观感受和老子,庄子同源的道士。
搞哲学的人会弄出:心物一体,唯心唯物,二元对立,一大堆名词。本人能力有限,仅限分析解读《瓦尔登湖》。
我更倾向于这种观点“哲学家写书给人看,而梭罗本身就是一本无字之书”
以我个人观点:《瓦尔登湖》第三章声,第四章远离尘嚣,第五章访客,是在讲述一个主题,通过大自然声音回归灵性的修行的方法。
按照书中原文摘抄:梭罗通过声音,自然,揭示的灵性苏醒的方法。
声音修法各大教派都有使用,圣歌,祈祷咏诵,法器,音乐,反观内听。
梭罗在描述灵性时借助了自然界的声音,类似大自然冥想中的反观内听。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1:万事万物本身的语言,无字之书。
2: 闲暇虚度,没有时间的切割,生命是完整的存在。
3: 真知时刻显示,生活就是快乐本身
4:林中的声音是来自生命的源头
《瓦尔登湖》回归自然(上)(6)1
万事万物本身的语言,无字天书。
《瓦尔登湖》第三章声原文摘抄:
可是如果我们只局限于书本,哪怕是记最精粹的经典,一味的阅读书面气息十足的语言,我们就会面临着忘掉万事万物本身拥有的语言的危险。
它是那样的本然天成,质白真率,在所有的语言中唯有他丰富无比,垂为标准。
这些语言大部分已获“出版”,但却绝少得以“印刷”。
有什么能够跟永远注视眼前一切的训练相比?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书。如果好的书能开启智慧之门,那么生活就是智慧本身。
传授知识的书本,是开阔了人的视野和心胸,借此打开人心中的智慧之门。
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生活实践,也就是没有智慧本身。那么读多少书也如同拿菜谱当饭吃,菜谱是绝对不会吃饱的。
生活实践体验是真正的食物,是智慧本身。菜谱或是书,只有在生活实践体验里才有价值。
阅读你的命数吧,看看前方有些什么,然后再走进你的未来。
回归自然,亲自实践体验心灵的世界,在心灵世界,能看见自己的源头,心灵世界的大小,就是人的天命之数。
《瓦尔登湖》回归自然(上)(6)2
闲暇虚度,没有时间的切割,生命是完整的存在。
《瓦尔登湖》第三章声 原文摘抄:
我挚爱生活中充裕的闲暇。
有时候,在夏日的清晨我例行沐浴之后,在日出和日中,我一直坐在洒满阳光的门口,沉湎在幻想世界。
四面是松树、漆树和山核桃树,鸟儿在周围歌唱,不时的悄悄的掠过房顶,幽静和僻远笼罩着这里。
直到太阳斜倾西窗,或遥远的大路上传来旅人马车的辚辚,我才意识到光阴的推移。
幻想世界,是梭罗的灵性修法。
他没有具体指出修法,但是可以看出,是没有时间概念的修法。
“闭眼一分钟”,我们的思想不是在过去,就是在未来,要么就是一堆图片影像,大脑一刻都不会安静。
梭罗可以一天静坐,而没有时间概念,止,静,定,观的境界,内行高人自行判断。
重点是:静坐一天。中午也没有“饿”出时间感来。
好似玉米成长与暗夜,我在夏季得到了滋养,这远胜于双手所操持的任何工作。这段时光并没有从我的生命中扣除,相反它恰恰在上天施予的光阴上有增添了不少,我因此领会了东方人放下劳作,沉思默想的用意。
很多时候,我并未存意于时光的游走,那推移的时日似乎在点化我的工作。
梭罗所指“东方人放下劳作,沉思默想的用意”
是通过自身亲身体会到了“静坐”“内观”“冥想”
带来的“寂静欢喜”和“真知”
点化:亲身体验的启示,语言无法言说。
在大自然中静坐冥想少食少餐,生命却得到了滋养。
终南山有个老道长一百多岁,一年四季,每天晚上子时在终南山星空下打坐,也说能吸收天地精华。
只是梭罗穿着西装马裤,静坐瓦尔登湖木屋前,吸收大自然的灵性。
黎明来了,啊,转眼又是黄昏,一天下来并没有做任何值得回忆的事情。
我的日子里没有星期的概念,它没有打上化外的神性烙印,也没有被切割成钟点的碎屑,或是煎熬于时钟的嘀嗒。
毫无疑问,在同乡眼里,我纯粹是无所事事。但是如果鸟儿和花儿用他们的标准衡量我的话,我不会存在什么欠缺。
有时间概念的人追赶时间,没有时间概念的人享受生命。
每天按照钟表生活,就被时间追赶焦虑的生活。
每天按照“圣书故事分割生活”,生活总是罪恶感重重。
每天按照生命的节律生活,才是生命的律动。
人必须找到自己的立命之所,自然的光阴无比宁静,它不会苛责你的懒散。
自然是道,是真知,回归自然,回归道,回归真知。
3
真知时刻显示,生活就是快乐本身
《瓦尔登湖》第三章声 原文摘抄:
生活本身就是我的欢乐,它永远充满了新奇,是一出没有终场的多幕戏剧。
如果我们能始终如一地把握住生活,依照我们熟知的永远卓越的生活准则加以调整的话,我们就永远不会被倦怠所困扰。
只要充分的依从真知,它每时每刻都会向你昭示鲜活的前景。
你如果自己不选择道路,则会被命运支配,那么还是继续走在你自己原先的路上吧!
4
林中的声音是来自生命的源头,回归自然,时刻与生命源头对接,就是回归灵性的开始。
《瓦尔登湖》第三章声 原文摘抄:
怡人的清风带来阵阵钟声,那旋律飘渺、甜美,浑然天成,配得上融入茫茫旷野。极远地方传来的声音会产生一种相同的效果,那就是宇宙的里拉琴鸣响了真正的天籁之音,恰似遥远的群山,因为居间的大气层而着上了苍穹的蔚蓝,让人赏心悦目。
这回音也是一种原声,它有一种磁性和魔力,它不只是值得回应的钟声,也是林子本身的一份吟唱,每一个字眼,每一个音调,都是林间仙子的歌咏。
我分明感到青年的吟唱跟牛群的乐曲益处同类,两者实质上都是天籁之音
如果熟悉基督教的人知道,圣经没有给任何动物赋予灵性,只有人有。
梭罗在本篇描述的动物灵性,和猫头鹰关于前世的罪孽描述,而《圣经》则是否定轮回转世和动物灵性的。
梭罗的修行体验使他感受到了动物的灵性和轮回转世,以及永恒的意义。
夜莺会非常守时的吟诵,开始他半个钟头的晚祷。每天晚上他们几乎像钟表那样,准时会在五分钟之内开始唱歌,那是唱给落日的晚歌。有时,林中不同的地方会即刻传来四五位歌手的声音。
整个夜晚他们的歌声会时断时续,同样就在黎明将至的时候,他们又会准时的唱响晨曲。
其他鸟儿安静下来之后,猫头鹰就用尖利的叫声续写乐章,正经的说,这也是忧郁的墓园小曲,自戕的恋人在相互抚慰,在阴森地府的林间追忆着超尘拔俗的创痛与欣悦。
我喜欢它们的哀号,它们的应答,这些颤动在林边的声音,有时会让我想起音乐与鸣禽,好像它们用这种幽暗含泪的音乐风格,徒然的唱着自己的追悔和叹息。
它们是精灵,是消沉的精灵在传递阴郁的兆头,也是沉沦的灵魂,一度有着肉身之躯,暗夜中走在人间,从事着黑暗的勾当,现在回想着当时的罪恶,用凄厉悲恸的圣歌和挽曲偿赎着他们的孽债。
它们让所有的国度清醒警惕。有谁不愿意早起,再早起,天天如此,持续下去,直到获得绝对的健康、财富和智慧?
在所有的国度对这种野生鸟儿的啼鸣和本土歌手的吟唱,诗人们都不会吝啬赞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