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写作想法散文
1146 | 四海生风:圆融的人生境界。【2021.10.12】

1146 | 四海生风:圆融的人生境界。【2021.10.12】

作者: 邓越_越越安 | 来源:发表于2021-10-12 05:10 被阅读0次

    图、文/越享生活馆

    Part1 关键词:圆融、圆满、圆通

        在《道德经》中,老子用五千言,洋洋洒洒地阐述了为人做事之道,并用两句话点破了此道的最高境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这种境界,就是圆融。

        “圆融”,就是圆满融通,是一个人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老子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是因为圣人真正做到了“自知”、“自爱”,却从不“自见(通“现”,可理解为展现、表现、炫耀)”和“自贵”。也就是说,圣人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知道按“道”去做,爱惜自己的身体,珍视自己的品格,还能韬光养晦不炫耀、放低姿态利他人。这种为人处事,就是圆融的智慧。圆融,最关键的是“自知”。“自知”指的是自己清楚自己的位置,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清楚“道”的道理。看似容易,其实很难做到。因为人们总有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喜欢把自己的位置看的高一点,重要一点,有成就的人尤其如此。

        就拿日常工作来说,当你得到一番赞赏,是否会有头脑发热,心潮澎湃,喜形于色的感觉呢?越是这种时候,越不容易自知。因为那些“赞美之词”,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当成标签,贴在自己头上。所以,我们要学会自省,时刻保持谦虚。

        藏传佛教的上师宗萨钦哲仁波切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如果你看到我做什么错事了,千万不要怀疑佛法,我不代表佛法,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俗人。这位上师是“自知”的,虽已贵为“仁波切”,受人敬仰,但依旧能“不自见”,认清自己,放低自己,不断精进自己,将佛法发扬光大,造福万民。谁能说这样的人生不圆融?“自爱”,是老子对圣人的另一个要求。虽然老子倡导水的品性,让人们放低自己,利益他人,但老子并不否认“自爱”,他所谓的“无我”,并不是让世人完全不考虑自己。自爱,最基本的是爱惜身体,《道德经》很多章节谈到了修身,道家名士也流传下来许多养生秘方,比如熟地和怀山药熬成汤滋补身体。道家认为,只有身体好,才能更好地修行。自爱的更高境界是珍视自己的品性,为大家做事,然后跟大家一起幸福地生活。这是精神层面的自爱,是一种利益他人后收获的心灵满足。顺丰快递的老总王卫,如果不是为快递员发声,很少有人知道他。在这之前,连顺丰的员工都不知道自己的老总长啥样。王卫的低调是名副其实的,你永远不会知道快递转运站抗大包的就是王卫。王卫不居功,从来不去什么商业论坛,他创建的顺丰有20多万员工,却轻描淡写地说顺丰只是一个平台,是每个快递员实现梦想的地方,他能做的就是以最质朴的状态深入一线,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为员工和客户提供更完美的服务。

        王卫的自爱,就是放低自己的“利他”,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他用“不自贵”,诠释了老子笔下的应贵之人,那就是“贵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谁能说王卫的人生不圆融?最后,老子总结说,圆融的人生境界,就是“去彼取此”。去彼取此的集大成者,清朝宰相张英算一个。家人与邻居争三尺之地,修书一封千里寄京师。张英收到信后回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是悟道的,自知且不自傲。张英是通达的,自爱且不自贵。双方各让三尺,从而有了“六尺巷”的美谈。

        圆融的人,人格成熟,处事通达,心中有爱,不只爱自己,也能够爱别人。圆融的人态度谦让,心胸宽厚,面面俱到,时刻为别人着想,言谈之际,让人如沐春风。圆融到了极致,就是与世无争,也就是老子笔下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学习圆融,要警惕流于表面,否则就会变成圆滑。圆滑是利己,圆融是利他,一字之差,思想境界却差了十万八千里。愿我们以圣人为榜样,努力经营自己的人生,达到圆满融通之境。

    部分文字摘要以下书籍
    Part2 ✨ 每日复盘、不断精进 ✨
    只有真自律才有真自由 谢谢您阅读完所有文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146 | 四海生风:圆融的人生境界。【2021.10.1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tdw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