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者是我的大学同学,退休之后写了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饶有趣味,可读性强,尤其故事下面的后记或点评,可谓画龙点睛,既揭示了所述故事的主题,又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经独家授权,即日起在平台推出《王老师的故事》专栏以飨读者。
王老师的故事(三)
文/王静江
百家姓
因为没有教材,只读过二年小学的王二狗给小村的孩子们代课教《百家姓》,第一天教8个:“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先是读,然后写,就准备下课了。这时有学生举手:“老师,给解解吧。”
因为原先教的老师都要作字义讲解的。
王老师就解了“赵就是烦燥,钱就是贱骨头,孙就是酸溜溜,李就是修理一顿,周就是走来走去,吴就是糊里糊涂,郑(繁体字:奠加耳朵旁)这个字比较复杂,就是在耳朵边说要死了,因为棺材头写着的奠字表示死了,王就是我王老师。”
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徐理高站起来说:“老师我能倒过来解。”得到老师的同意,他大声地解:“王老师,快死了、糊里糊涂、走来走去、拉来修理一顿,酸溜溜的贱骨头、烦燥。”
(2008年)
后记:
满口土话,又信口开河、胡说八道的人怎么可以当老师?怪不得会被学生嘲笑。这确实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育状况。
小村的孩子太小时只能在本村上学,教师是村里自己雇佣的,由于本村几乎没有人读过书,只好去请外村人。工资每月20元,村(即生产队)里出,学生家给老师轮流管饭。
村里对教师的要求不高,只要让孩子认得五六百个字,会读报纸、记工分就行。有些孩子天份较好,到了十岁,老师就建议家长让他到十多里地的中心小学插班,以便将来能读上初中。
小村的教学相当于私塾,因此也没有教材。后来政府重视了,派一个正式的教师到小村办复式班,使用国家统一的教材。
一个班二十几个学生,九个一年级(有一个已经14岁了)、八个二年级、五个三年级、四个四年级。老师给三年级上语文课,其他学生做作业,高明的老师还能给三四五三个年级同时上一篇语文课。他们都要参加公社统一的期末考试。
私塾教学,主要教语文,低段的教材往往是《三字经》《百家姓》《农民扫盲本》等。教学方法为:读、写、解、转。教学生怎样读,怎样写,解说字词的意义,最后通过背诵、听写。便转到下一课去。
说文解字,是真功夫,看教师能将多少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百家姓中的“赵”,就可以讲一节课。
赵是一种姓。《百家姓》为什么把赵放在第一个的位置?那是因为《百家姓》这本教材产生于宋朝,而宋的皇帝姓赵,开国皇帝叫赵匡胤,由此注意生辟字“胤”字怎么写?还有赵匡胤的几个故事:“黄袍加身”“千里送京娘”,还有他的皇位为什么传弟不传子?
赵还是战国时的一个国家名,这个国家有名的事件有将相和、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廉颇与蔺相如)……
还有赵州桥、赵子龙……
当然这种讲解要看对象,没有一点历史知识的学生,是无法给引伸的。(200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