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志刚(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有些作品和文字,就如同时光中的一道剪影,很多细节都会变得模糊不清。但是那种穿透而过的光亮,第一次迎接到目光中时的感觉,会一直镌刻在心底,等到许久之后的某个时刻,再次遭遇时,就会轻易地被捕捉到。
其实读小说就是这种感觉,很多时候,我们早已不再记得小说中的各种细节,甚至人物与故事梗概都已不甚清晰。但是最初读到那些文字时的各种感觉,都会深深的烙印在记忆里。等到以后再读到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不同作者的类似作品时,那种感觉就会瞬间被唤醒。
刚刚读完余华的《第七天》,连同早年间读《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的感觉一起被唤醒了,尽管那些作品中的很多故事连同人物名字都记不清了,但是这种荒诞、冷酷的文字背后,所传达出来的感觉却是一脉相承的。
余华的童年是在文革中度过的,这或许是他们那一代作家的集体记忆,不可避免地被融入到骨子里的一种特殊印痕。余华的文字里,有一种朴素的荒诞不经。这种荒诞不同于莫言的类魔幻,不同于王小波的调侃,但是却有一种构筑在真实之上素描般的觞。
《第七天》结构简单,就是以一个已经去世了的“我”(小说中的人物名称叫杨飞)为视角,用现实世界投影般的倒像,一一呈现出生活世界中的诸多艰辛。每一天,都是对真实世界的回忆、观察、瞭望,用一个个回忆的画面呈现出我们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一些为人知一些不为人知。
特别是当读到第四天,杨飞与养父杨金彪之间的故事时,作为一个初为人父的我来说,当时就情难自已,一行行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杨飞在杨金彪怀中度过的襁褓,他们一起手拉手在铁道边行走的年少,以及杨金彪为了爱情做出遗弃杨飞时的那块青石,包括后来杨金彪患病后与杨飞在床上的父子相偎而卧。余华在描写这些情景时,都显得极其冷静,甚至是有些克制。然而就是在这些看似平实的叙述中,却一词一句都深入到心底,让同为父亲又为人子的我,一点点泪目。
第六天,是关于一对小情侣的故事。这是一对极有代表意义的情侣,来自社会底层,怀揣着梦想来到城市。只是,在面包与爱情之间,终究要做出艰难的抉择。尽管,余华让爱情战胜了面包。但是,最终胜出的爱情也是一场悲剧收尾。也或许,只有这样悲惨胜利的爱情,才能告慰我们这些一直心心念念都在渴望着爱情的读者吧。要不然,现实已足够残酷,还不能让我们再向往一下奢侈的爱情吗。
除了这两天,其他几天分别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些是关于婚姻与理想、现实与背叛的,有些是关于暴力拆迁的,有些是关于包庇与遮掩的···总之,余华将这些故事,用已经死去的“我”的视角,一点点在“我”死去这七天里慢慢展现。
似乎,每一个故事都是冷静的叙述事实,哪怕是关于“我”与养父、生父母一家之间的诸多牵连,都是静静地讲述。所有文字中蕴藏的情感,都在阅读的一个个瞬间,被轻易地牵扯出来,然后慢慢发酵,直至最后彭拜成一片汪洋。
从《许三观卖血记》开始,余华的文字都是略带冷酷的,甚至有点决绝的残忍。然而,正是这种文字,却隐藏了一种力量,一种从不曾放弃的希望与倔强。这种感觉与周星驰《喜剧之王》的那个场景极其相似,尹天仇慌乱的找出身上所有的钱,然后故作不动声色的给了柳飘飘。最后柳飘飘在听到尹天仇那句“我养你啊”时,在车中哭到面部变形。大家看到这个画面时,都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心底狠狠的疼了一下。其实余华的文字也有这种感觉,在看到各种略带晦涩和嘲讽的叙述之后,却是内心深处一种无可名状的忧伤。
然而,这种忧伤,却又不是那种撕裂般的绝望。反而是阳光刺破云层之后,竭尽全力投射过来的那一道光。正是这样一道光,将所有的磨难一点点抚慰,让本以为暗寂的大地,慢慢恢复了生的迹象。
有些文字,注定是温暖的力量。
有些文字,注定是残忍的彷徨。
有些文字是不事着意的素描,但是每一帧画面都赤裸而坚强。
有些文字是洒脱写意的山水画,尽管从不拘泥却处处是山岗耸立、水流湍急。
有些文字会过目即忘,但是会有一种不经意的烙印隐藏在心底。
有些文字会水银泻地,但是漫溉之后的森林却是葳蕤苍翠。
《第七天》会像余华的其他作品一样,慢慢地模糊其中的情节,淡忘其中的人物。然而,这种文字里蕴含的某种力量,一如其他作品一样,慢慢地留在时光的某个缝隙,不经意地在某个时刻被轻易拾起。
现实世界中,父亲与“我”不告而别,我苦苦寻觅无果。死亡世界中,“我”与父亲终于重逢,父亲一直在殡仪馆等待不知何时会出现的我。这世间,总有一种悲悯沁入心底。这人间,总有一种思绪,念念不忘。与其说是轮回,倒不如说是一种宿命。现实世界中的诸多不舍与遗憾,也只有营造一种童话般的存在,来告慰早已斑驳的心。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苏美尔人,用七天来表示月亮盈亏的周期。余华用七天来看尽世间的诸多险恶、种种别离。而我们,在这七天里,也读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过去、现在、将来。
生活不易,所以,每一步都必须用力,每一次抬头都要倔强,每一缕目光都饱含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