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来自山东的考生,来到东北之后,最不能理解的就是这边的陪读文化。
从小学,或者说幼儿园就开始补课,初中开始陪读,高中陪读,什么是陪读?
就是家长租个离学校近的房子,陪着孩子读书。主要负责以下几点:做饭,一天三顿,洗衣服,盯着写作业,只要是课外时间,一律严盯到底,牢牢的将孩子掌握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生怕冻坏了饿坏了,好像这样就能学习好了。
来看一段摘自搜狐新闻的陪读段子:
陪读,尤其高考陪读,是近年来风行并愈演愈烈的新风尚。学区房、择校费……也随之派生出来一系列的专属名词。就连身边都乌泱泱一大堆的陪读大军!有人说这是计划生育的衍生品,各家孩子都被计划的要么独苗顶多俩,个个在家都是王子公主,离开父母就像鱼儿离开了水无法生存。陪读有必要吗?
陪读到底有没有必要?作为一名来自山东农村的贫困孩子,以前真真没听过陪读这俩字,不知道啥意思。
96年上学的时候,是被我老爹一脚一脚给踢进学校去的,也算另一种父爱。当时不想去学校,感觉上了学就没法玩了,难道陪读是为了这个?怕孩子跑了不上学?
后来小学毕业,学习成绩太好,哈哈,不要打我,各学校都抢着要我,最后选择了一所免学费的学校。虽然生源成绩不好,但是玩的很开心,初中三年是我最快乐的时光。
在农村里,无忧无虑的玩耍,读书是一种兴趣,有书读是一种幸福。很多读到初二初三都撤学了,倒不是读不起,而是觉得读书无用。
越是山村,越是偏僻的地方,像学习这种长期投资的事情,因为见效晚,人们越觉得无用。饭都吃不上,还看书吗?别人出去打工,比你大学生挣的多多了,你咋还读研究生呢?早点找个人嫁了吧,迟早都要嫁人的,等等。
城市里的孩子读书还需要陪读,农村里的孩子想上学读书,或者说上学读书的机会都已经被扼杀了。
等到高中读书的时候,周围以前的同学一般都去打工了,他们往往会羡慕我们,觉得读书真好,打工真累,周星驰电影里说的对,钱难挣,屎难吃。
有的同学都结婚了,早早的生了孩子,命运还是去打工,种地。像问陕北的娃那样,放羊,娶媳妇,生娃,娃大了呢?再放羊,娶媳妇,生娃。
高中生,已经明显的感觉比周围不念书的同学命运发生了变化,隐约觉得自己迈进了一步。大学是最大的一个分水岭,去清华北大的,自不必说,天之骄子。去985,211的,名牌大学,感觉有了一块高收入的敲门砖。去普通学校的,只好感觉自己前途渺茫,奋进中求生存,兼职,打工。
陪读的目的是要孩子上好大学,可是往往导致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求上进,不补课不学习,不补课也不会学习。像我认识的一个同事家孩子,平时天天补英语,暑假补了20天,三科,一科七八千,不补课不会学习,也不学习,就靠补课那点时间,来学,人家专业课老师还不愿意教。求爷爷告奶奶,才请来的。
陪读对老师来说,影响也比较大。导致有的学校老师平时上课就是念课本,根本不教学。为啥?下课了给学生补课呗,一节课教学生才吃死工资,给学生补课,怎么着一节课也得三四百啊。
陪读归结到底是希望学生能够越来越强,越来越自立,但是这种陪读方式方法,只会对老师,对学生起到相反的作用,希望陪读能起到正能量,更希望多关注农村孩子,改变他们的命运,人人意识到读书的作用,人人有书读,少年强则中国强。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