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时候,由于妈妈要带着姐姐参加学校的活动,所以就只能由我一个人带着小宝去上钢琴课了。平时小宝学钢琴都是由妈妈全程陪同,而我只不过是负责接送一下而已。但今天,妈妈“缺席”了,就由我在边上陪着“滥竽充数”。
(图片来自网络)其实,我陪在边上也只是一个形式而已,主要是给小宝起到一点心理安慰的作用。而平时妈妈陪在边上,则是为了在回家后能根据老师教授的内容进行练习辅导。这一点对于我这个“音盲”来说,不仅老师教的内容我是完全听不懂,甚至也记不下来,更别谈回家以后在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了。
不过,尽管我听不懂老师教授钢琴弹奏技巧,但对于老师教授的过程还是能形成一点点比较直观的感受的。老实说,钢琴老师针对小宝这个五岁小孩子的特点,教授时不论是在说话语气上还是在授课内容上,都进行了贴近小孩子的非常技巧性的处理。在一些孩子比较难以理解的地方,老师甚至还使用了生动的比喻来启发孩子,应当说效果也非常好。
然而尽管如此,在有的知识点上,老师已经使用了比喻等方式来降低所传授知识的难度,但有时即便是这个比喻在生动,对于孩子来说却依旧难以理解。这倒不是说老师讲得不好,而是五岁孩子实在是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和直接体验。
比如,老师在讲到钢琴弹奏的强弱音时,除了一遍遍的直接演示外,还把强弱音比喻为“山谷回声”。她对小宝说,强音就像是对着山谷大喊一声,弱音就好比是山谷把喊出去的声音再返回过来。这个比喻对于在一旁瞎听的我而言,确实非常生动、非常形象,我一听就能明白强弱音的对比了。然而,小宝看着老师还是一脸的茫然。我知道,这是因为她连山是什么都还没有见过,更不要说山谷的回声了。
老师可能也看出了这一点,于是在这个比喻后又加了一句,说如果是在家里比较空阔的房间里,大声地喊一下也能听到弱弱的回声。这次尽管小宝在那边点了点头,但我估计实际上她依然听得还是半知不解。
从这一点上不由得让我生发出感慨。在教育中,我们很多时候往往不得不面临这样的困局,就是对于已经掌握这项技巧或者这门知识的人而言,在传授的过程中,其实已经使用了他认为的比较通俗易懂的讲述方式了,已经尽可能地考虑到了初学者的状况和水平了,但实际的教授中教与学的落差确实始终还是存在着。关于这一点,在之前阅读《匠人》这本书时,也曾经遇到过类似这样的观点,书中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匠人在传授匠艺时要能够“重返生疏”状态,即把自己从还不会这门匠艺时的状态到经过学习和练习达大成境界的过程,要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初学者。然而,“知易行难”,真正要在教育过程中做到“重返生疏”的状态,并且用初学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和知识来传递他们尚未掌握的技艺,这是一件何其困难的事情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