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

作者: 李怀璋 | 来源:发表于2018-10-09 02:53 被阅读8次

    恒:肖申克的救赎没有说得那么好看呀?

    璋:这个话题,随口答来,则是简单一句“因为你没太多的生命经历呀”。慢慢思索,发现涉及好多的主题,原谅我在恹恹欲睡的凌晨,用工作文档的形式去列出我思考的答案。

          首先,判断一个人文作品(绘画、雕塑、小说、电影、戏剧.....诸如此类)的伟大与否,我认为有一个标准是可以列入的,就是看这一作品能给“受众”带来多大程度的“共鸣点”,“共鸣点”这个词也许不太确切,能激起“回忆、看法、情绪”这些都算“共鸣点吧。而”共鸣点“的激起,需要两个方面——”作品“和”受众“契合才好。 作品“只能提供一系列的”隐含激发点“,”受众“提供一系列”触发基础“,两者相遇,在一定条件下,才会是一个”共鸣点“。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作品“在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去感受,会有不同评价的原因。而一个普遍被赞誉的”作品“,则是一个含有最多或者最基本“激发点”的作品。这一点先提供给你做一个评判作品的参考。

            其次,列举一些我感受到的“共鸣点”吧。

            “监狱“,“人生就是一个监狱”——无非是监狱的大小和条件罢了。原生家庭、生活小环境、社会大环境、民族、国家、乃至地球,不都是一个个范围不同的监狱吗?同样的“监狱”条件,不同的人去如何面对? 这已经是一个潜藏的激发点了。瑞德对监狱的描述“你一开始会抗拒这里,慢慢你会适应这里,最后你会舍不得离开这里”,人生也是如此----哭着来,哭着,哦,至少是不舍得离开。

            “自由”,自由的定义是什么? 想干嘛立刻就干嘛算是自由吗?也许只能算“跟随自己的本能”。自由的定义至少有两个——“当我的本能要我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可以不做吗?”和“当环境不允许我做什么的时候,我可以做到吗?”。在楼顶,安迪走向警卫队长的那个瞬间,他应该克服了逃离恐惧的本能。在播音室,他不顾一切的开始播放音乐的时候,他知道自己是“自由的”。

            “希望”,据说潘多拉魔盒留下的唯一解药就是“希望”,瑞德说”希望很危险“,安迪说”希望是好的“。所以,”希望的好坏,需要看你努力的程度“——这才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鸡汤“。

            当然还有电影永远不会缺少的“正义”、“代价”、“人性”这些元素所包含的“隐含激发点”。其它一些“机灵台词”和“各种梗”就是电影应有的“配料”,就不涉及了。

            最后,还是说一下“味蕾”吧。享受美食,味蕾越发达,美食带给你的愉悦就越大(不要抬杠说还有嗅觉、视觉)。无论是美食、美景还是哪怕一个简单的看电影,在对象确定后,从中能获得愉悦的大小,取决于你自己的”修炼“。  味蕾来自于天生,但世界的味道,却在于你心灵的敏感度。敏感的心灵,会让你对世界感受得更深切,得到更大的愉悦,付出的代价就是“更深的痛苦”。“代价”和“痛苦”这两个词,将是我们今后会一再谈及的话题了。 就到这里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与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uis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