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天下的人,忙忙碌碌,几乎都在渴望着自己能拥有富贵。富贵是人生在世的大福报,谁又能放得下对富贵的向往呢?富贵是另一种惩罚,这不是在胡说八道吗?
处于富贵,不是挺好的吗?不用愁吃,不用愁穿。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享用,想要什么,就都能得到什么。而且,又能得到周围的亲朋好友、邻里乡党的羡慕与尊敬,有什么不好的呢?我们普通人,大多数都会这么想。因而,我们穷其一生奋斗的目标就会是:自己能拥有着富贵。
然而,历史上就有这样的奇人,他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却觉得富贵是另一种遭殃,于是毅然决然地舍弃富贵。甘心在过最简单的生活中,不为物累,最终活出自己,而让自己在人类的历史上名垂青史。
在三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有一个叫悉达多的太子,一出生就在王宫里的他,直接拥有了我们普通人所向往的幸福。在日常生活里,有一大堆宫女伏侍着他的日常起居,每日穿着绫罗绸缎,吃着山珍海味,而且还有几乎所有的人对他的羡慕与尊敬。在他一长到成年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给他娶了另一个国家的美丽的公主。而且,他的父亲还准许他去逛妓院,他喜欢哪个女子,由他挑着就可以去玩弄。然而,悉达多太子觉得这种处于富贵荣华里的生活,简直是一种惩罚。
后来,他毅然决然地舍弃荣华富贵里的生活,选择出家!去过三衣一鉢,树下一宿的生活。他修苦行,每日中午吃饭,都是托着鉢去乞食;晚上睡觉,找一棵大树,直接睡在树下;穿着的衣服,只有三身。一个地位无比尊贵的王子,放下了能当太子,最终能当国王的尊贵无比的生活,而去却当一个以乞食为生的生活。这样的选择,我们凡人一定会觉得,他一定疯了,愚蠢到了极点。然而,你知道悉达多太子是谁吗?他,就是千百年来为无数的人 ,所敬仰 ,且被人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富有智慧的人——释迦牟尼佛。
那释迦牟尼佛到底是如何想的呢?他为何会认为,富贵是另一种遭殃呢?那就随着我的文字舞动出的思绪,一起来继续探讨吧!我们打开佛家的经典,在一部叫《大乘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的经典里,就有释迦牟尼佛对富贵这个话题的很多开示。
“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威势无几,随以磨灭。”意思是说,当人处于富贵荣华的处境时,往往没有几个人能保持头脑的清净,仗着自己拥有着富贵,而往往喜欢胡做为非。当有人敢与自己作对时,不能忍辱,认为自己那么尊贵,那些人如何敢那样放肆。于是,就会借着自己的富有或者权势,而报私仇。最终必然会恶有恶报,而得到老天爷对他的惩罚。就如《红楼梦》里的那一句诗:“金满厢,银满厢,转眼乞丐人兼谤。”当富贵荣华一旦失去的时候,曾经围着他转的那一群人,一个都不见了,而且还会在被他对他诽谤,甚至当面欺凌他。
世人“迷于嗔恵,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世俗中的人,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总会觉得他人不好,是他人对不起自己,因而常常怨天尤人,心怀对他人的怨恨,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总是喜欢去指责他人的不是。同时,对钱财与女色贪婪无比,甚至会为了能贪到财色,而不择手段,干劲恶事,而要争得。从来也没有让自己停止过对于财色名食睡的贪恋,以为能拥有这一切才是幸福 ,却浑然不知一切灾祸的感召而来,兼是因为贪恋这些东西!
“富有慳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处于富贵荣华处境里的人,往往比穷人更贪婪,他们舍不得把金钱分享给穷困的人,而是在华天酒地的生活中,与狼朋狗友,寻欢作乐,挥金如土。另一方面,他们爱钱爱到如命,在不择手段里去巧取豪夺,甚至会在杀害他人的过程中将他人的财产抢过来,而具为私有。他们活着一生,为能拥有更多的钱财而奔波,身心疲累到了极点。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而实质内心深处充满恐惧与痛苦,总是担心自己正拥有的大笔财富会被他人抢走,而且因在谋取钱财的过程中干劲坏事,惧怕着他人的报复,夜夜难眠,不思饮食。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兼当别离,无可乐者。当勤精进,生安乐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富贵荣华,其实是没有什么让人感到快乐的。应该远离它们,应该让自己在勤劳节俭的生活中去过最简单的物质生活。在自己修养道德上应该多下功夫,平时处世待人,应该与人为善,与他人方便,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应该尽自己的所能,而多去帮助他人。在多结德行善中让自己的道业能有所进步,最终必然为自己感召来大福报,而让自己的心活在自在随缘、问心无愧、知足常乐的安乐中。
若我们都能真正认识到,富贵是一种惩罚时,就不会强迫自己去追求富贵。就能让自己去过少私而寡欲的生活,去过富有诗意的日子。每一天,不必强求自己去见自己不愿意见的人,不必强求自己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必让自己去攀附权贵而看他们的脸色过日子。只要能懂得勤劳节俭了,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所有开支,不用太发愁,自然而然就会什么也不缺乏。粗茶淡饭,足以保健康。凭着良心做事,不欺骗别人,不与他人争名夺利,而是喜欢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日久天长,自然而然就能得到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尊重与喜爱。心,自在安乐,不用担心灾祸临头,一生在平平安安中渡过,那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