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虽然建城史有2300年之久,但是长期以来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小城。初为候城,意思是斥候之城,瞭望之城。后为沈阳中卫,也只是军事卫所。直到有一天,就是1625年三月初四日,大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迁都至此,开启了沈阳繁荣辉煌的发展进程。
清太祖名努尔哈赤,爱新觉罗氏。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生于建州左卫(今辽宁新宾县西南)一个奴隶主之家,父塔克世,母喜塔喇氏,努尔哈赤为长子。
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反明,取得了萨尔浒大捷,进而攻占沈阳、辽阳等辽东几十座城池,定都辽阳,称东京城。
据说努尔哈赤修建三座寺庙压住辽阳龙脉,可是只压住了龙头龙尾和龙爪,却未压住龙背。龙一弓背,抽身而去,飞到了沈阳。努尔哈赤以为龙是奉天旨意,命他在龙潜之地再修造城池,于是努尔哈赤舍弃已然成形的都城辽阳,追随龙迹而来,决定迁都沈阳,将“沈阳中卫”改名为“奉天”。
据历史学家研究,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更有其战略考虑。当时努尔哈赤虽然暂时打破明军,但是处于初创时期,危机四伏。因惧怕明军进逼沈阳,对辽阳造成夹击之势,因此退守沈阳是明智之举。沈阳进可出兵辽西,退可回归赫图阿拉老城,实在是当时战略要地。另外当时辽阳的满汉民族矛盾尖锐,努尔哈赤也想以迁都沈阳来缓和民族矛盾。因此迁都沈阳是有其现实考虑的,不单是风水那么简单。
努尔哈赤于1625年三月初三那天,率领十万八旗子弟兵浩浩荡荡北上沈阳。漫天旌旗,尘土飞扬,马嘶人沸,好不壮观。这十万人走了一天多时间,于次日抵达沈阳。
努尔哈赤入沈阳后,居住在沈阳中心位置的汗王宫,位于现在故宫的北部一带。2012年,努尔哈赤“汗王宫”遗址被考古专家发现,2013年,重建汗王宫,并已于2014年年底建成。
盛京皇城历史探秘努尔哈赤住在汗王宫的同时开始着手修建更大的宫殿。沈阳故宫就是从那时开始逐步修建,历时十年左右基本建成,后经大清后世皇帝多次增扩,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盛京皇城历史探秘迁都之时努尔哈赤已经66岁的年纪,新的宫殿还没有享受,就在迁都的第二年1626年攻打宁远时被炮火击中,伤重而死。
皇太极继位,继续修建宫殿,同时命邓公池设计建造皇城。
邓公池建造的沈阳城依据易经设计,独具特色:中心庙(太极)、钟鼓二楼(东西两仪)、东西南北四塔(四象)、八门八关(八卦)。八关的圆城廓为天,八门的方城池为地;八门上八座明楼,方城四个角楼,总数表示十二个月份;八门均由正门和瓮城左右门组成,表示二十四节气。
这八座城门的名称分别为:天佑(小南)对地载(小北),德盛(大南)对福胜(大北),内治(小东)对外攘(小西),抚近(大东)对怀远(大西)。
皇城建成后,皇太极大喜,重赏邓公池。却有小人进谗言说邓公池是汉人,故意没有设计水道,想把满人淹死。皇太极一怒之下,斩了邓公池。
邓公池死后,沈阳下了三天三夜大雨,结果城内一点没有积水,人们才发现原来邓公池按照七十二地煞设计了七十二个排水暗道,设计精巧令人称奇。
皇太极后悔不已,无奈人死不可复生。邓公池在临死前的奏章中写道:上对下,雨对风,大陆对苍穹;南对北,西对东,天罡对地煞,八卦造盛京,大清成一筒(统)。
邓公池虽然冤死,但沈阳城却留存下来,形成了沈阳城最初的城建基础。目前四塔经修复尚存,城门经复原仅存怀远门和抚近门。不过大北门、小北门、大南门、小南门等名称还是保留下来。
盛京皇城历史探秘大清入关统一中国后,沈阳成为陪都,更名“盛京”。沈阳故宫成为历代皇帝回乡祭祖的行宫。而努尔哈赤曾居住的汗王宫,在他死后,先改为“福晋衙门”,后来废弃倒塌,消失在历史中。直到20世纪80年代,沈阳故宫博物院一位精通满文的专家在北京发现了《盛京城阙图》,图上标注了汗王宫。这是汗王宫第一次见诸文字记载,并在随后为世人所熟知。
盛京皇城历史探秘沈阳的历史主要可说的就是清初的这段历史以及留下来的沈阳皇城和一宫两陵。所谓“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
另外还可以一提的就是张作霖张大帅了。张作霖主政东北期间在沈阳故宫东南部建造了府邸,称为“大帅府”。大帅府也在盛京皇城之内,处于大南门附近。
盛京皇城历史探秘改革开放之后,沈阳故宫和大帅府一直是沈阳著名的旅游胜地,是沈阳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如今,政府打通了沈阳故宫和大帅府之间的通道,统一规划开发盛京皇城,相信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盛京皇城一定越来越好,将被打造成沈阳一张靓丽的名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