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这句话的人,是我会计学原理的老师。
今天,他先是和我们提及了几个浑浑噩噩的学长,临近毕业,依然成天睡懒觉,打游戏。
末了,他义正言辞地说,假如这样混日子,大学毕业后到手的年薪恐怕只有两三万,按照上海的消费标准,怎么过得下去啊。
“不过,如果考的上一本的研究生,年薪大概在12万。要是能在读研的时候把CPA考出来,现在CPA的挂牌会计师,年薪至少在25万到30万。”
这话出口,全班都炸开了锅。
25万+是什么概念?即使是在北上广深,年薪高于二十五万的人,也足以站在金字塔尖;如果不肆意挥霍,可以撑起一个家。
如果一个男生的年薪高于25万,可以在知乎上这样说,“我月薪两万,撑起这个家的人却是我老婆。”
假如一个女生年入25万+,可以不介意男人没钱,不必担心有一天,只能跑到网上求助:没人帮我带孩子,我应该辞职吗。因为她可以成为全家的经济支柱。
我承认,在那一刻,我也确实为之心动。
毕竟,天下谁人不图钱。我也想买最贵的奢侈品,吃六十元一块的蛋糕,消费不顾价格,恋爱不看金钱。然而,CPA又有多难考?
在全国,CPA的通过率向来不到15%,在某些年份,甚至只有百分之八到九。即使是财大本硕连读,也未必拿得下CPA。
命运的每一份馈赠,都在各处标好了价。越是贵重的给予,开出的价码越是惊人。只是大多数人看不见标价,更不愿拿下标价,只想平白接受最耀眼的回报。
这也是为什么,多数人向往着通过CPA的开挂人生,却活成了颓废的大学生。
况且,考过了CPA,拿着还算丰厚的薪水,伴随着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公司财务直至退休,就是你想要的人生?
我这样问自己。
我知道,离开收入的梦想都是扯淡,没有经济基础的情怀不过是幻想。我只学了一个多月的会计学,也不知将来是否会爱上它。可是,对于未来,我也心知肚明——如果我能进入新媒体,做广告,写文章,我也许会抛下会计学,扔下CPA,忘记年薪25万+的神话。
因为,CPA带给我的收入,热爱的行业一样可以给我。即使给不了,我也愿意退而求其次,少买包,多存钱。
可人心却万万欺骗不得,很多时候,我们嘴上喊着乐意,内心却异常诚实。
一个自律的人,或许能凭借意志,做好不爱的工作,换取可观的收入。可少了那份热情,标着25万+的title,不过是满足消费的工具,是茶余饭后昭示成功的标记。如果没了这份工作,他依旧能年入二十五万以上,他对岗位的无情,或许会让人震惊。
太多时候,我们会被生活的假象蒙蔽。一份年薪百万的工作,即使让人毫无空闲,毫无价值感,只要对金钱还有渴望,仍然会有人趋之若鹜。可是,假如赚到了足够的钱,或是有幸中了彩票呢?那些被工作榨干的人,恐怕会像中年出轨的男人,丢下食之无味的工作,去追求新鲜美好的生活。
但热爱的事业,会唤醒人的忠诚。哪怕它并不高薪,只要能让你自食其力,你还会将它攥在手中,记在心里,就如同父母之于孩子。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此幸运,能在有生之年遇到一份喜爱又合适的工作。可要是在拥有选择时为钱妥协,少挣的薪水却不足以让生活天翻地覆,在多年后的午夜梦回,你又是否会后悔?而那体面的高薪工作,会在你登顶前设置多少关卡,又有谁人知道?如果它没有门槛,不曾艰难,又怎能配得上可观的薪水?
“考出CPA,年薪就有25万+。”——是啊,那又怎样,我还想当年薪百万的作家呢。
网友评论
而且通过cpa的就不会再考了,所谓通过率,是每年新增的持证人员。而作家呢,除了现在那些写作大牛,每年能新增多少年入百万的作家?
已经工作了,在日本,标准的温水煮青蛙式的日本大企业,可能类似国内体制内,安逸的让人意志消失殆尽。所以想趁着工作还没有那么久多学点东西。自己是做知识产权的工作,所以目标是明年通过日本的专利代理人(弁理士)考试,可是这个考试的通过率三每年都只有2%,3%的样子,一次通过的人更是屈指可数,更别说我还是个外国人了。所以为了准备考试每个礼拜六要上将近12小时的课,每天下班以后坐在案前焦虑彷徨,想着不是学生却还要比高考的时候还要付出更多精力,同时也不知道这份付出值不值得,因为我们公司内部也没有针对有证的人特殊待遇,而自己要不要离开这个温室去事务所自己接案子独挡一面这方面的考量也很不充分。
可是如果不早一天通过考试,拉长战线只会更纠结,自己也想过30岁前通不过就干脆工作也辞了,去冲绳做民宿。又觉得这种逃避给自己留退路的想法很可耻。
不好意思,在您这里一下发了这么多牢骚。
我另一个去年签华为的远房亲戚倒是 校招25万,是个程序媛。
想拿到CPA,但还想成为一个作家。
好喜欢热爱的事业会唤起人的忠诚这句话。
最近玩简书写文章写得对正职有点心不在焉了。只是还是敌不过现实,终究要搞定了柴米油盐,才有诗和远方啊。
你说的对,也是可以同时拥有的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