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文中简称浙百)当家小生茅威涛领衔主演的《寇流兰和杜丽娘》访欧巡演后,亦刚完成了国内京沪杭三地的演出,所在群看过戏的伙伴们各抒己见,讨论得热火朝天。我有幸在巡演前跑去杭州看彩排(好像很得瑟的样子,不过能够在大戏上演前,抢先看到彩排真是挺幸运,故还是有理由得瑟一下),又在上海观看了正式演出,因此偶尔也在群里掺乎几句,发表一点意见,但总觉得零零星星不完整,思之再三,考虑用点篇幅记录下自己的观感,一方面系统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另一方面亦便于明年三月在东艺再次观看时作参考,当然作为历来以听唱腔、看颜值、陪着掉眼泪为乐趣的非专业戏迷,不可能用太多专业戏剧的视角来剖析,就闲话闲扯,浅显地辑录一下而已!
海报很有诱惑,有种人鬼情未了的画风
2.观剧碎碎念
最初闻说,浙百今年为响应习大大倡导中英两国共同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这一提议,推出创新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我的内心是拒绝的!
作为从小看着经典越剧《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孟丽君》等传统戏长大的越剧迷,曾经被茅茅的《五女拜寿》、《陆游与唐琬》等作品深深地吸引,亦对她的新编剧目《孔乙己》、《藏书之家》之类作品深爱无疑,但是像《寇流兰与杜丽娘》这样创作跨度巨大的剧目,还是从内心上有点抗拒,就如在戏剧界一直被褒贬不一的,她的新概念越剧《江南好人》,我至今都无法接受。
要说最初令我打开这一心结的,则因了今年3月有幸观看了赖声川导演的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从小钟爱越剧的我,素日观看话剧并不多,这几年也逐步在涉猎一些经典话剧,但多数是独立故事性的话剧作品,对故事的呈现方式趋于传统,而赖导的《暗恋桃花源》则带给我一个全新的观剧视角,令我一度很是振奋 ,亦对戏剧的表现形式和普世意义有了重新认知!
于是,对《寇流兰与杜丽娘》亦从曾经的抗拒慢慢演化成了期盼犹疑担心,这样一种五味杂陈的情感!甚至七月中抵达杭州,在观摩彩排前,与一杭州戏迷见面时,我依然以这样一种情感去小心翼翼试探着问她前晚观看彩排的感受。她撇着嘴说,我历来只爱看传统戏,这什么戏嘛,一群女人学男人吵架,歌剧话剧越昆的拼盘,看着一点都不过瘾,我真心看不下去!听着她嘟嘟哝哝,我内心再次挣扎,到底要不要去看彩排,看了会不会从此再难言爱,对茅茅,对浙百!最终真爱战胜了疑虑,当晚我依然坐进了九五剧场,从最初开场对故事的呈现小有不适应,到终场时发给好友的一句“这戏,我能接受,我会再看”,基本被征服。此次再观寇剧,依然被打动,除了吸引我的主演,亦和该戏的众多亮点不无关系!
首先,从两个故事的碰撞而言,不得不说,这种大胆尝试的确出新,且又恰到好处!这两个故事本身有其各异的特质:古罗马帝国壮阔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古代江南园林的深闺内宅;英雄悲歌和儿女情长;烈火般的仇恨和绕指柔的情爱;为情而亡和因爱而生;寇流兰的孔武有力、杜丽娘的千娇百媚和柳梦梅的风流多情;仿佛均存在着天高海阔的差异,却因着生和死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而混搭了起来,对人性本质的拷问、对为何爱、爱何来的追寻,成就了此剧的灵魂,亦令这部戏有了更高的立意!
历来,无论是业界还是在戏迷中,对本剧导演亦一度毁誉参半,时不时的有人质疑,***,你欲将越剧带往何方;请饶过越剧;做话剧,最好不要拿越剧来试验;越剧传承不是一味的创新……此类的质疑充耳可闻,亦是我由来已久的困惑与痛点所在!但是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导的话剧导演背景,切实地给浙百和茅茅带来很多全新的创作理念及艺术思维,这也是茅茅对其推崇的原因所在,诚如一位戏友中肯地说道,你们不觉得,*导提升了茅茅和浙百的艺术审美!
此剧一开场,就是场面宏大的古罗马帝国,讲心里话,这场景不禁令我捏一把汗!作为历来擅长演绎才子佳人戏的越剧,开场往往是鸟语花香,丝竹奏鸣,如此声势浩荡的开场,上来就把整场戏的气氛拉得很紧,如绷在一张硬弓上待发的箭,若姑娘们(越剧以女子班底为主,特别是浙百,为纯女班剧团)的台词或动作里稍稍有一丝放“软”的话,这支箭的发射就会变得绵软无力,整台戏的基调亦就此被拉底,纵使茅威涛个人演技再超凡,也难有回天之术!然而庆幸的是,姑娘们的群戏很出彩,台词的张弛、形体动作的力度、砸凳子的狠劲均拿捏得很到位。随着剧情推进,平民们的出尔反尔、护民官们的煽风点火、寇流兰和奥菲狄乌斯的惺惺相惜到反目成仇,每一场冲突已非用一般越剧的表现形式来展现,更未见所谓的"女人学男人吵架"的尴尬相!
雕塑般的群像宏伟雄浑的古罗马建筑和白墙黑瓦精巧别致的江南园林,这两个场景如何切换,这是在我预想此戏时没想到的,亦根本不敢想的点。曾经风闻,在舞台上会运用到led电子屏,那一时恨不得把自己变成驼鸟,一头扎到沙堆里!有小伙伴调侃发来一张民营剧团《回十八》折子戏的剧照,背景运用的也是电子屏:台上正唱着"庄内黄犬叫汪汪……",背景显示一条干瘦的小黄狗,不远处是一排现代红瓦灰墙的民居,一派城中村的景象,令我傻愣了半晌……而此剧场景的展开,不得不令人叹服浙百诗画越剧的唯美:白描线条一笔笔延展,罗马帝国慢慢显现,仿佛万籁俱寂,却在空灵的场景中暗喻着历史的恢弘,又仿佛能远远闻到万马齐喑的沙场上的血腥;中国水墨画的晕染同样描摹出庭院深深的几许诗意,一朵朵交替绽放的花朵像是写实,却同样给人以无限遐想,关不住的青春应如许!
舞台上反复出现的林立的靠背椅是寇流兰宣誓的高台,亦是平民们固守和宣泄自我的工具,也是将寇流兰送上断头台的台阶,更是埋葬他的坟墓!
还有寇流兰和杜丽娘相遇,生死对话时屏幕上那个令人惊心的白色十字架和滚动的字幕,透视出的去路迷茫、内心绝望中的一线生机;寇流兰最终被奥菲狄乌斯杀死时屏幕上那个透着血红光晕的太阳被一点点残食……
这点点滴滴舞台呈现的唯美,不得不感念,导演对舞台艺术的诠释有其独到之处!
同时必须说的是,此次观剧,亦再次信服,浙百演员整体实力亦是可圈可点!
虽然八零后演员徐叶娜扮演的杜丽娘在情感拿捏上略显轻浮,缺了点深闺女子怨春时的自持与羞涩,但能在舞台上和茅威涛这样的老戏骨眉来眼去地对上戏,剧情对接上抛得出接得住,已是不易,何况其扮相柔美,实在令人爱煞喜煞!寇母的不言自威、平民的无知、亚父的宽厚、护民官的丑陋、亦被演员演绎得非常到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十分不起眼的角色——“黑无常”,上场时遍体黑衣,在舞台上随着杜丽娘行路游荡,仅短短几分钟,竟万分出彩,若不是怕影响剧情进展,真想单独为她叫好!这个角色实在是全戏中最无足轻重的,演员李云霄(事后打听才知,是九零后新生代演员)却靠着扎实的台步基本功演绎出了黑无常的虚幻游离:只见那台步细碎而平稳,节奏快而不乱,身体几乎纹丝不动,却直直地往前平移,在台上完全给人以飘然阴森之感,不禁令人感叹,小鬼也能这么美!相比之下,白无常的台步就略显逊色了。
黑无常很出彩3.接下来吐点槽
当然,作为一部创新越剧,出奇制胜之余,亦有很多令人质疑之处,于创作者可能是出奇出新,但对观众而言却颇为费解之处,亦或无法get到其用意所在!
首先,*导一直口口声声要致力于吸引年轻观众,因此不遗余力地在剧中糅合进了各种元素,开场一段如歌剧般的演唱,真心很莫名,难道要证明浙百还是最会唱歌剧的越剧团?接下来一段群舞的RAP街舞,虽说伙伴们提醒我,《江南好人》里也有,但是我依然很难接受,要知道《江》已被我嫌弃无数次!艺术的呈现要创新,但要恰如其分,讲得更苛刻点,这段RAP要表达的情绪也好,场景也好,有没有其他更为合理地形式可以来展现,我就不信,在没有RAP的年代,就无法体现这样的场景了,戏剧创作要创新,但不能没有准则,毕竟,这!是!越!剧!
还有杜丽娘游园一折,满园春色,姹紫嫣红,唱词里依次唱出牡丹、芍药、荼蘼架花开之春光乍泄,舞台上的群演居然手中依次缓缓举起一支支塑料花,虽两次观看好像这一细节处理已略作变化,但是这样的花开方式真是写实到令人发指!舞台表现力本就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虚实之间流转才是舞台艺术的魅力所在,唯美的唱词本已能令观众展开想象的翅膀,现在居然生生地把这翅膀给掰了,真是疼!试想一下,传统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回十八》一折,英台在台上唱出”可叹你梁兄笨如牛“时,难道真要牵头牛上场吗?
此剧中最大的槽点,就是那个换场时跳出来的石道姑!且不说台词浮夸,各种网络语乱喷,不停取悦*导假想的年轻观众,就其每一次出场絮絮叨叨讲半天,就令人十分窝火。前场剧情刚培养起来的情绪,每次都被她的出场打断,恨不能一把把她拽下来!她的出场,推测下来有两种用意:其一、为茅茅从寇留兰到柳梦梅的换装腾出时间, 但是依然要说,舞台艺术呈现的方式可以很多样,这未必是最恰当的一种!其二、为场景切换作讲解,但对话*导,真心是小看越剧观众了!传统戏曲场景的切换历来很少有这样刻意讲解的方式,写实和写虚本就是戏曲的长项,几句伴唱或一个小小地走场就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何须劳石道姑讲解!如果因为此剧是创新越剧,怕观众看不懂,那么实话告诉你,能看懂的,完全不需要石道姑来讲解,没看懂的,石道姑嘚吧嘚讲了半天,依然没懂!可怜坐我后面一位大妈,后半场一直在小声问同来的朋友, 那个寇留兰怎么不认识杜丽娘了呢,你说累死石道姑又有何用!
此外,创新不是一味的离经叛道,也不是一味的拼凑糅合,而是有其基本的艺术准则的,所有的艺术手段要去聚焦服务于作品的核心思想!在我看来,寇和牡丹亭两个故事的交融本就是该剧的最大的创新和亮点,加上led屏幕的运用,这三个点已能透过剧情架构及场景模式来构成一个面,去诠释创作者的艺术构想!此外在整体细节处理上求精,同时夯实台词唱腔的设计,将其打磨得更老练,剧情内涵上再作一定细挖,已经能推出一台高品质的好戏了,何须再动用那么多七拼八凑的手段来搏人眼球,非但对全剧毫无加分的意义,倒是落了个哗众取宠的把柄,又显得创作者在艺术创作的极度不自信,所谓底气不够,手段来凑!
最后困惑的是,虽然《牡丹亭》是昆曲名作,但为什么在此剧中一定要用越昆的形式来表现,除了时间仓促,无法更好地二次创作,我大概找不出第二个理由!不是说不能用越昆,但是,用纯正的越剧唱腔和念白完全可以表现好牡丹亭,甚至会出新亮点,对于这样的题材,作为观众,都非常期待,但是现在用越昆来呈现,不得不说是很大的缺憾!
当然吐槽归吐槽,戏还是不错,否则不会又订下了三月份上海的演出继续追,亦希望在下次的演出中,能看到部分细节的改善!
4.说说创新和传承
这大概是戏曲发展或是一个艺术门类发展最难以回避的话题,亦是茅威涛或浙百成为行业焦点,或被赞许或受指摘的原因所在!我作为一名小粉丝无意横加指责,只是略谈自己的些许感想!
我从来不否认创新,对茅威涛老师的敬仰亦是因为她在创新的上锐意进取,但是想说一句,艺术的创新并非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而创新!这是前提!很多老观众疑惑的是,越剧按这样的思路改革,若干年后,还有没有越剧,如果改革到最后,令一个艺术种类消亡了,那这改革究竟是谋杀还是改革!
何况,创新固然能闯出一条新路,但一个剧种要得以经久不衰地长期兴盛,有赖于经典作品的世代相传!越剧的传承轨迹亦与大多数剧种相似,唯有不断复制,在舞台能不断再现,方能传承!经典的作品如醇酒般,虽岁月流逝却历久弥香!而《寇留兰与杜丽娘》固然好看,却并非人人都能拿得起演得来,如此一来必无法在舞台得以再现,这我们必须承认!如果一部戏拿到国际上能得到认可,若干年后却只能在越剧的编年史上看到,而无法在舞台上延续生命,那么这创新又有何实际意义!讲到此,不得不提中国越剧史上第一部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第八届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又被周总理带到了日内瓦会议上推荐给国际友人观看,并得到了喜剧大师卓别林的高度赞扬。此后音乐家陈钢、何占豪创作小提琴曲《梁祝》的灵感亦来源于越剧,至今小提琴曲《梁祝》依然是中国音乐的扛鼎之作,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舞台上的演绎依然经久 不衰,这才是一部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才是真正的传承!
此外,越剧艺术生命根植于中国,越剧的表演形式亦有其一定的规范,我们可以把作品带去国外展演,但未必一定要加上国际符号,比如莎士比亚原作,去博取掌声。当年《梁山伯与祝英台》被周总理一句”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介绍,就让国际友人接受了,经典的艺术,没有国界,我们可以把《三个火枪手》改编成经典越剧《山河恋》,也可以将《李尔王》演变成《五女拜寿》,我们完全有这个能力,运用最纯正的越剧形式来演绎经典的文学作品,使之传唱为经典,并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我坚信,茅威涛老师作为当今越剧改革领军人物,这些道理无须我等无名之辈来念叨,其实从《寇流兰与杜丽娘》,我们亦能感受到茅老师的创新之路正在逐步回归传统,期待未来会有更多惊喜!
365天百字文 #20161122打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