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8 主题:别把自己当机器
每当过去一段时间,我就会阅读曾经写下的文字,试图在其中发现一些有关于我自己的规律。
就像最近的文字里——无论是公开的抑或私密的——我发现自己特别频繁地运用“好像”、“仿佛”、“似乎”之类的词语。这些词语或许出现于一种修辞中,又或者出现在一个论述中。无论哪一种情况似乎都暗示着一种虚伪,假装将选择的权利交给了预想中的读者。因为如果真的不想证明什么,闭嘴才是最好的选择。
试着考虑一下比喻这种手段,毕竟这些词语经常性地出现于其中:
叙述者为了描述某种幻觉,某种不能信赖的表象,甚至某种本身超越语言的东西,他就不得不使用比喻将在他眼前的那些并非同一个时空的东西转化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他无力向读者保证真实性,因而必须把它隐藏在比喻这个诱饵之中,等待着读者用自己的自由去兑换。愿者上钩的涵义在这种修辞手法中得到的最好的体现——人们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
但也并不能因此就去批判一种理性的普遍缺失,由比喻的所联系起来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总是由叙述者构造的,而处于读者理解中的叙述者的目的则赋予这种构造以实在性,因此比喻也不同于纯粹的虚构,至少作为构成部分的每个人的意愿是完全真实的。
因此对我来说,企图在自己身上找到一种规律,这已然是一种比喻。其真实性则在于每个人都愿意以某种方式将自己异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