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未来很可能工作上的需要,我又要不得不把英文捡一捡了,复习一下那些年中国老师和美国老师曾传授给我但后来又还给了他们的知识。对于学英文本身我其实并不讨厌,虽然在国内上学时我的英文成绩经常不及格,但不知道为什么,还就是不讨厌它,背单词也挺积极,只是考试考不好。也可能是我经历过的英文老师都还挺好,和颜悦色的,也没遇见过太严厉的。后来去了美国,老师们更是亲切温和,对于我们这些国际学生也都会照顾。严格说来,我的英文还真是去了美国之后才开始学好的,有了之前在国内完全不能算是基础的基础尽管时间磨得够久,身在异国也是因为英文不再是书本里的知识而是必须每天使用的工具,感觉不到半年就能与人畅通交流了,都是生活逼的,不好好学习连饭都吃不上;我实在受不了明明有嘴能说话但因为语言问题而成了哑巴。当我今天在课堂里学了一个单词后下课和同学老师朋友聊天时就可以有意识地使用时,那样的学习是飞速的。每当大家聊起学英文时,我总爱举“combo”这个词,印象中国内是没有学过的(也可能是老师讲了我没听到),在美国非常常用,它好像是我第一个学习同时又马上用到的日常频词之一,每天吃饭点餐都会说。另外,印象中在美国的那两年,加上我脸大不害臊个把月后就能和美国人瞎聊两个小时不磕巴了。总之,英文在我心里是个至少不太讨厌的事,当然了,前提也是我学的不怎么样。掌握一门非本土的语言我总觉得是件特别酷的事儿,就有机会通往另一个领域似的,熟悉并了解另一种思维和各个层面各个角度的方式方法,而它的门槛说高不高说低不低,就是时间——是否能投入进去的时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投入时间成本渐渐成为了人们必须考虑重要指标之一,若选错了事情投入了,很可能意味着损失了自认为更重要的收获。如此认为不能说不对,但若认真想一想的话,也很难说是对的。也或许没有对错,因为环境瞬息万变,长久的东西似乎变得越来越少,人们往“更现实”的方向去想问题和做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我们也要防范其遗留下来的后遗症,比如焦虑、不安全感、空虚等等。让我想起来一部有念头的日漫,叫《黑执事》,具体内容不太记得了,只记得其中两位主角想要获得什么东西是需要和自己的什么来换取的。世上难找公平,或许,换取这件事是少有的公平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