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
夕阳,此时的天空是金色的,太阳西沉却没有被白云遮挡,所以暂时还看不到美不胜收的彩霞。
伊喜身着灰黑色的铠甲,腰间悬挂这一柄长剑,他是函谷关的关令,主要的职责就是守卫边关和稽查过往行人。
此时,他正在城头上,一边看着行色匆匆的人们,一边欣赏着边关的落日。虽然他看了无数次,可是每看一次就觉得这一次的落日和上一次的不一样。
“大人,你看东边!”旁边的士兵忽然高声说道。
伊喜转头,就看见东边的天空,紫气聚集,状若飞龙,伊喜突然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
“大人,你说什么?”旁边的士兵疑惑的问道。
“紫气东来,这是有圣人要来了,准备饭菜!”伊喜大声喝道。
士兵刚刚下去,伊喜就就看见城楼下稀疏的行人中,有一倒骑青牛的老者。
老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简朴洁净。
伊喜心中万分激动,仰天长叹:“此生有幸,得见圣人!”
随后,伊喜赶忙下了城楼,跑到老者跟前,俯身跪于青牛之前,说道:“关尹叩见圣人!”
老者见叩拜之人方脸、厚唇、浓眉、端鼻,威严而不冷酷,柔慈而无媚态,早知非一般常人,故意试探道:“关令大人叩拜贫贱老翁,非常之礼也!老夫不敢承当,不知有何见教?”
“圣人面前,岂敢岂敢!在下已准备好饭菜迎接圣人”伊喜说道。
“这就不必了,我此时就要出关,不必劳烦大人了!”老者捋了捋胡须说道。
“关尹不才;好观天文略知变化。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见紫气浩荡,滚滚如龙,其长三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非通常之圣也;见紫气之首白云缭绕,知圣人白发,是老翁之状;见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知圣人乘青牛而来也。老丈,圣人也!务求留宿关舍以指修行之途。”
老者听罢,哈哈大笑:“过奖、过奖!老夫亦早闻你大名,特来拜会。”伊喜闻言大喜,叩头不迭。之后,关尹引老子至官舍,请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礼,恳求道:“先生是当今的大圣人,圣人都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也。今天圣人出关隐居,有些不仁,找圣人求教的人必然会寻不到你。圣人为什么不将你的智慧著成书籍。我虽才疏学浅,但也愿意将圣人的智慧传播下去,流芳千古,造福万代”
“好”老者淡淡说道。
“来人,准备竹简刻刀!”伊喜起身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者刻字期间,风起云涌,电闪雷鸣,不知道过了多久,书成之时,天已是万里晴空。
“这五千字,包含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有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称《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老者说道。
伊喜接过书简,跪俯于低,说道:“在下,定不负圣人之智,将其发扬光大”
待伊喜抬头的时候,老者已经不见了。伊喜赶忙出了城门,只见远处老者倒骑青牛慢慢的隐入了漫漫黄沙之中……
自此之后,伊喜弃官,一心研究《道德经》。
老者即是老子,李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文始真人、关尹。先秦天下十豪,周朝大夫、大将军、哲学家、教育家[1],甘肃天水人,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庄子·天下》把他和老子并列,称为“古之博大真人” [1] 官至周代大夫,周敬王23年天下将乱,辞去大夫官职,转任函谷关令,遇老子(公元前1301年(商朝)2月15日卯时生),得授《道德经》,后随老子化胡西域。
千年前的一次邂逅,给后人留下了可以穷其一生的智慧,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值得我们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
网友评论
1、三家分晋的时候,肴函之地还是晋国的封地,就算晋国六家内乱也不至于让秦国在自己的领地设置函谷关吧?
2、关于尹喜的另一种说法,秦国大散关令。如果尹喜是周大夫,跑去守秦关合适么?
3、春秋时期除了“老子出关”之外,还有其他典故发生在函谷关么?最早明确记载秦国有用函谷关的是,秦孝公据函谷之固。之后的六国攻秦,苏秦入秦,鸡鸣狗盗,白马非马都是发生在战国。
1,第一个问题我也不是很明白,我翻翻史书去!或许函谷关另有其他,不过现在流传比较广的就是老子西出函谷关了。具体还有待考究
2,第二个问题,我也不太明确,我参考了百度百科上的介绍(尹喜 (道教祖师之一)这个)
3,这个还有很多啦!!具体的以后慢慢道来!
感谢您的回复,我是初入中国文化阵地,还望老师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