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漫谈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
《水形物语》:相对封闭中的绝对自由

《水形物语》:相对封闭中的绝对自由

作者: ce2bc30a590f | 来源:发表于2018-06-04 21:45 被阅读65次

      托罗又讲了一个奇幻故事,这次的故事通俗又简单,人鱼之恋。一个被讲烂了的类型换了时代背景,换了角色性别,讲得稀奇又动人,这个故事毫无疑问是成功的,它在简单的线性的叙事结构上引发了观众涟漪式思考,激起了一层又一层思想浪花,从这个角度来说,它简单得一点也不简单。

      从电影的情节内容来看,整篇故事主线讲述的就是一个灰姑娘拯救一条人鱼的事迹。但有意思的是,电影背景设置在了颇具政治意味的冷战时期,我们的女主人公伊丽莎作为非传统故事中的“英雄”,没有圣美光环,没有超绝能力,她是一个实打实的普通人,或者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她代表的是普通人中的边缘人物———一个相貌平平的哑女清洁工,被忽视,被孤立,就连她仅有的两个朋友,吉尔斯和泽尔达,在时代背景的映衬下,依然是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强调展现。在人物设计的这个层面上,影片表露了对政治、种族、性倾向的诸多隐喻思考。

      电影开场旁白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走进故事的角度,电影的叙事更侧重于伊丽莎的视角而削弱了人鱼的主观表现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可以更为诡秘诱人的超现实风格体现,但从内涵表达角度来说,这却能让观众更好的理解故事本身,毕竟人类与人类,轻易就能实现更大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

      主人公伊丽莎,哑女的人设在电影中是沉默的,但她的种种行为无不体现着反抗。这种生理上的局限性表现的是极权政治下的压迫与限制,而她的种种行为,又是对冰冷时代的无声反抗。她作为一个普通人,实在是太普通了,每天的生活日常:起床、煮蛋、洗澡、自慰、工作,常态又普通,在充满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里一成不变的生活着,直到遇上人鱼先生。

      那伊丽莎和人鱼怎么会产生爱情的呢?爱情是个庞大的议题,在这部影片的主旨中也并未过多的侧重探究爱情的奇妙与伟大,导演很直接,在影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伊丽莎用手语向自己的朋友吉尔斯倾吐对人鱼的感受,她“说”道:“在他眼中我能看到自己,纯粹的自己。”多么简单粗暴的一个重点答案啊,看到的是自己,感受到的是什么?从爱情的角度来说,感受到的是唯一,从心理层面而言,她体会到了认同感,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异类”啊,他们都是孤独的,人鱼的孤独和无助更甚于伊丽莎。有了心理认同感,在情感层面,便没有物种之分。

      这也正是为什么,导演安排了一场戏,伊丽莎全裸着走向浴缸中的人鱼,即将和他完成真正的身心交融。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国内院线上映的版本中,我们了不起的后期给主角加上了一条优雅的抹胸浴袍,将伊丽莎作为一个人的选择硬生生的隔断了。她的选择是什么呢?选择了从人类世界彻底的走向人鱼世界,用人鱼的生活方式一丝不挂的融进水中。因为眼前的他,人鱼的世界,让她有了归属感,在这个世界中她得到了凝视。

    于是在后来的情节里,更加强烈的展现了伊丽莎进入人鱼世界的疯狂——将整个浴室用水填满,充实的自由的包裹着他们的爱情。

      因为这个疯狂的举动,将吉尔斯的房子淹了,这个因为“丑闻”被解雇的插画师在打开浴室门的一瞬间看到了他此生见过的最美的画面。从客观来说,人鱼、伊丽莎在电影当中都是没有所谓颜值的设定,但通过拥有美术审美的吉尔斯来向观众传达这样的美丽其实是起到了认同强调作用的,即使没有吉尔斯的瞠赞,观众也早已沦陷在二者结合的圣美中。

      而这位懂得欣赏真正爱之美的邻居好友,巧妙的亦是所谓“边缘化”的处理。他恋上一位男性餐馆服务生,为了能与他说上话见上面,他一次次的去这家餐厅打包难吃的派,在被对方了解实情之后断然拒绝。这位酒保让他别再找自己,在传统认知限制下的爱情是有性别、种族、阶级之分的。在这个桥段里没有任何的思维导向,导演展现的只是一种社会现象,服务生的反应和行为在这个时代下是再常态不过了——被未知的事物惊吓后的反击自保,这两人作出的自我选择,都是不具备批判性的。

      在处理非常伦的人鱼之恋上,导演并没有在物种矛盾上做文章,没有去展现诸如中国式的浸猪笼似的诸人共愤,而是通过旁人寥寥几处的行为反应去表现超乎时代的包容和理解心。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泽尔达,伊丽莎的同事兼朋友,当她获知此“八卦”时,只对人鱼的性行为方式产生好奇展开了八卦讨论,就像是日常生活中闺蜜之间再正常不过的话题。在社会地位、职业身份的设计上,泽尔达仅是一个扫厕所的清洁工而已,她的日常工作,她的发泄口,也不过是擦便池时嘟囔抱怨这些政府机要人员把尿渍溅洒得到处都是而已。这种乐趣是“低级”的,但正是这样一个低级趣味的清洁工,当她得知人鱼之恋时也不过是站在朋友的角度去好奇去八卦,没有展现一丝对这感情的恐惧、抗拒。

    要知道,电影可是把时代整整往前倒推了六七十年,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物,一个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在未知面前表现的是探索,而非抗衡。人类发展本该如此。所以说,电影用超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的是对现实的思考。而在泽尔达身上,我们还能探究到更多的层面,在冷战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种族歧视问题严峻,泽尔达代表的黑人群体无疑属于弱势,她的黑人老公,在家颐指气使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的照顾,强调了男权社会的时代现象,更为讽刺的是,当真正的强权代表理查德介入时,他为自保将秘密像烫手山芋似的扔了出去,表现的还是弱者对强权的臣服。

      爱情故事是必须要有挫折和阻碍的,导演将这一阻碍侧重在了政治和人性上,集合这两点设计了最具代表性的反派理查德。理查德作为政府机要人员,个性残暴霸道,很直接的就将强权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了。在这个人物身上,导演也花了不小的心思去润色渲染。其中有这样一个刻意的细节:理查德上厕所前洗手,小解后告诉在厕所打扫的伊丽莎:男人上厕所只洗一次,要么在之前,要么在之后,洗两次的男人是软弱的。

    很明显,理查德属于第一种。这样的设计有什么意味呢?理查德这样的台词可能会让观众觉得这个男人不讲卫生还做作,但这种做作换一个词立马就“高级”起来了,这个词叫形式感。他走的是什么流程呢?在碰他的生殖器前,他需要洗手净化,因为他的生殖器是神圣的,跟他随身不离的警棍一样,代表的是权势,而那些上完厕所洗手的男人,在他看来是肮脏的,软弱的。

      国内影院上映的版本中还删减了理查德和妻子的一段性行为戏。在这个过程中理查德让妻子保持安静,这种性癖好在这个人物设计上要表现的还是强权对他人的完全统治,有了这一层铺垫,在接下来的故事情节中,理查德对哑女伊丽莎表露性趣也就更容易理解了,他渴望对不顺从的人施行绝对的征服。

      反派的刻画是很直接的,但电影在“好人”的设计上为观众留下了模糊的争议思考点。一直帮助艾丽莎和人鱼的博士在身份上本就有双重性,他为美国政府做实验研究,实则是苏联间谍;他帮助艾丽莎搭救人鱼,向组织撒谎;甚至他还指导艾丽莎如何照顾人鱼,定期为她送去材料,他察觉威胁,他渴望回到组织。他有人欲,更有自身的善恶观念行为准则。有意思的是,国语翻译版本将这样一个人物的临终台词“They just clean”直接翻译成了“他们是清洁工”,这种操作直接就把人物的设定糊上了一层浆糊。观众的内心一定突然懵憧了,前面对这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科学家铺垫了那么久,你就给我看这个?人家脸都被打穿了,惨兮兮躺在雨里被电击,间谍身份早就被发现了,他还能守口如瓶的报出自己的假名,最后时刻他丝毫没有表现出求生欲,却“横竖横”的把队友给卖了?好巧不巧,在疑惑中镜头切换至反派去找泽尔达,这下“卖友”便坐实了。“No names, no ranks, they just clean.”我更倾向于他指的是身份清白。否则赋予一个将死之人“嘲笑强权”的解释实在牵强。

      而影片的最后结局,托罗还是一贯的点到为止,给观众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伊丽莎和人鱼在水中的设计太巧妙了。上善若水,水是包容的,不被理解的人事物在这样封闭的环境中是绝对自由的。伊丽莎的一袭红衣在光影浮沉的绿色漾波包裹下热烈而绝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水形物语》:相对封闭中的绝对自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vcu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