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行为分析法中的ABC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
A:前因,也叫前事,主要用于描述在孩子的行为出现之前当前的环境、人物、所发生的事件、当前任务的对话内容等。
B:行为,主要指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样式、具体的行为状态、动作等。
C:结果,也称之为后果。在行为出现之后,他人的反应,说了什么话,孩子得到或者失去了什么。
能够把上述的内容以客观的,可以描述的方式记录下来,从中可以发现其行为的功能。这对于接下来进入行为介入会更加有帮助。
行为介入可从两方面着手:从前因着手和从结果着手。前者是指通过调节环境,预防问题行为再发生;后者是指通过改变孩子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减少问题行为及鼓励良好的替代行为。
分析了「前因」,你可能发现孩子只 在某些情况下才出现不好的行为。你可以 考虑一下预防措施,例如重新计划一下孩子的作息安排。
分析了「结果」,是否发现孩子 透过不正确的行为,获得一些好处或逃 避了一些事情?那不如尝试改变一下对策。
要干预一个行为,首先要知道行为的功能是什么。
主要的四种行为功能包括:实物强化行为、注意力强化行为、逃避行为和自我刺激行为。
例如:将儿童发脾气的行为分解为“咬手”、“撞头”“打头”,其中,将撞头定义为:“儿童用头朝墙壁上用力撞击,力度足以造成疼痛感。”
请注意,在定义行为时,我们要定义的是一个行为,而非是一类行为,只有针对一个行为,才能详细的分析这个行为的前因和后果。
当分析一个行为的功能时,我们需要知道行为的前因和后果,并且能把行为前的大环境影响因素与行为的直接导火线区分开。
比如:分析行为A——发生的前提(环境),弄清楚是什么诱发了这个行为,可以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分析C——行为的结果,弄清楚这个行为要达到什么目的。行为出现后,周围的人做了什么?孩子得到了什么?孩子有没有逃避或者避免什么?你对孩子的要求有没有变化?
接下来我们细说。
行为前环境
行为前环境是指的大环境因素,它发生在行为发生之前,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有持续的影响效果,但不直接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
换句话说,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更大,但不代表问题行为一定会发生。
举个例子:孩子在学校上完一天课回家,有些累了。
这个时候,如果妈妈再叫孩子做作业,孩子可能因为不想做而使用强烈的对抗行为来逃避做作业。
这个对抗行为的发生受到前环境因素(也就是孩子累了)的影响,但如果妈妈没有叫孩子做作业(直接导火线),这个对抗行为就不会发生。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累了并不直接导致孩子的对抗行为。
行为前因
行为前因即行为的直接导火线,它一般发生在行为前1分钟以内。
因为行为的发生是从低强度到高强度慢慢转变的,而低强度的行为一般是我们不在意的,而高强度的行为才是我们想干预的目标行为。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从导火线到高强度的目标行为之间会有更长的时间间隔。
目标问题行为
当我们定义一个行为的时候,一定要是一个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比如躺在地上、摔东西、骂脏话、吐口水、打人、哭,等等。
很多家长会用“孩子情绪不好”来形容孩子的行为问题,这样的描述会给行为干预带来一定的麻烦。
当孩子提出的要求被拒绝、当孩子被要求做他并不想做的事,他有情绪上的波动是很正常的现象。
问题是在于孩子通过不适当的行为来表达和发泄他的情绪,这个部分是我们需要干预的,所以我们需要确切地知道,当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究竟做了些什么。
另外,情绪是我们没有办法干预的,我们不能要求孩子没有情绪,但行为是可以干预的,所以我们可以教孩子通过可接受的行为来表达和发泄他的情绪。
有时候,同一个行为可能有多种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仔细观察每一次行为发生时的前因和后果,并且做相应的记录,从而分析出行为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记住,在每一次行为发生时,它是有明确的功能的。
对于有多种功能的行为问题,如果在每一次行为发生时能明确知道行为的功能,就根据被动的行为干预原则来应对;如果在每次行为发生时,无法马上明确知道行为的功能是什么,就根据行为的主要功能来应对。
行为后果
行为后果是指在孩子的行为发生后立即(10秒到1分钟内)发生的事件,也就是怎么样应对的。
通过观察行为后果对行为的影响效果,我们可以分析到行为的功能。
当行为得到满足时,类似行为在未来同样的情况下会重复发生。
以下是孩子在问题行为发生时,大人们最常用的方式,也就是即行为后果:
告诉孩子“不”:“不要”“不许”“不可以”“停下来”。
条件交换:你停下来,就可以……
跟孩子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要求孩子道歉。
训斥:严肃告诉孩子他错了,并且威胁。
惩罚:取消孩子玩喜欢的东西的权力,站墙角,甚至肉体惩罚。
常见的制止方式可能是马上满足孩子提出的需求、训斥孩子、打孩子、剥夺孩子的某种权利等。
这样做也许当下孩子确实不发脾气了,但是这些处理方式治标不治本,还会对孩子以后的情绪和行为方式都埋下了不好的种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