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
(1)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2)纯:丝绸,黑色的丝。
(3)俭: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
(4)拜下: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5)泰:这里指骄纵、傲慢。
【译文】
孔子说:“用麻来织礼帽,是合于礼的;今天大家都用丝料,这样俭省点,我同意大家的做法。
臣见君,先在堂下磕头,这也是合于礼的。今天,大家都只升堂后磕一次头,这是骄泰的表现。虽然违反大家的意愿,我仍然主张先在堂下磕头。
古代,在正式的场合成年人是要戴上一个帽子,这个帽子当时是用麻做的,后来大家改成用黑色的丝。麻的成本比较高的。所以用黑色的丝做的帽子是比较简约的,慢慢大家就改成用黑色的丝织成的帽子来作为正式的礼帽。这样的比较简约的一种抉择,孔子说“吾从众”。我们前面也学到,孔子提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也就是礼的实践上如果是俭跟奢的抉择,孔子抉择简约的。因为礼其实最重要是要戴出我们那种相互体贴的那种情感--也就是仁,以及应该的抉择--也就是义。所以如果可以用一个简约的方式把这样的仁义的内涵直接戴出来的话,就不需要繁复的礼仪。
拜乎堂下跟拜乎堂上。古代臣子应该要到厅堂之下去迎接国君或者长辈,这个才是合乎礼的。那国君离开的时候,才再堂上拜别,那整个这个拜礼,是非常完整的。迎接的时候拜乎堂下,告别的时候拜乎堂上,这是才是合乎礼的。所以“拜下,礼也”,着重在迎接的时候要拜乎堂下,可是当时的人,却是直接都拜乎堂上,这个即是表现出来一种泰,泰就是一种傲慢。当时这种拜乎堂下的礼已经渐渐不被重视。孔子认为:“拜乎堂上”是一种傲慢,所以虽然和大家的抉择不一样,孔子认为拜乎堂下才是符合这个礼。这个礼其实也是要表达出一种敬意、谦逊跟虔诚,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谦让跟教养。因为礼是要表达这样的一种虔诚、谦让跟教养,所以孔子的抉择,当然就是拜乎堂下。
这一章,其实孔子在两件事情的抉择上,看起来有“从众”跟“违众”的不同,也就是说跟随大家的改变,是拒绝或者说不随顺大家的改变,看起来有不同,可是孔子的抉择,却是非常清楚的原则,礼的实践,如果能够符合礼背后对于人情感的一种体贴,对于自己自觉“义”的一种抉择,是符顺的,表现出来的内涵也是对我们的一种敬重以及教养,那孔子就会选择这样的一种原则。所以在礼的形式上,看起来有“从众”跟“违众”的一个矛盾,可是在礼的抉择的内涵上,孔子其实是从“义”、从“仁”、从“敬”的原则去抉择,这个抉择是非常清楚的。君子的原则在形式上可以变化,可是在内涵上还是持守义的原则,是持守得非常非常地清楚的,可以看出灵活运用的一种智慧。
这一章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在实践礼的时候,在形式上其实是非常灵活的,可是在原则和内涵上,却是从一而终,非常清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