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儿子加班,发微信说晚上10点以后才能回家。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隐隐约约的感觉到某一刻儿子推开我卧室的门,举着一束鲜花祝我母亲节快乐。
今天一早醒来,先生和儿子都外出了。餐桌上果真有一束新插好的鲜花,卡片上写着:“母亲节快乐!把对您的爱浓缩到这份礼物上,这是您家乡的芍药花,我知道您很欢喜,以花为礼,您开心那就是我最开心的事儿了!”一张精美的卡片浓缩着的儿子的爱,真是如人所说:儿子小时候妈妈是圣诞老人,妈妈老了,儿子变成了妈妈的圣诞老人。儿子又在手机里发微信祝母亲节快乐,告知我要加一天班,原来计划好的一起外出吃午餐要泡汤了。
即使自己,这顿午餐也是要吃的。母亲节的仪式感还是要有的,五十几岁的人要学会自己疼爱自己,要学会一个人享受生活。生活总是需要一些仪式感,才不至于觉得每天“就是很平常的一天”!
说起仪式感,大家最常引用的就是《小王子》里的那句话:“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的确如此,把生活的某个环节加上仪式感,会让平凡日子发光。
先生做完脐疗回到家,得知儿子无法陪我吃午饭了,“要么我陪你去?”我们决定去吃“鹅夫人”,昨天电视节目主持人刚刚在节目中推荐了它。
鹅夫人只卖30分钟内新鲜现烤烧鹅,严选黑鬃鹅为特定食材,肉脂嫩滑,是鹅夫人的招聘菜,烧鹅皮酥香,肉多汁,蘸着特制的调料汁,配着四小块腌制的脆黄瓜,就这一道菜便不虚此行。
美好的生活需要仪式感。在一个小小的仪式中,会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认真、更用心。在无聊的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一份恰如其分的仪式感,让平淡的日子泛起点点水花,让生活变得更生动美好。
又譬如今日的另一道菜:荷塘月色,就是荷兰豆、藕片加黑木耳,但人家怎么就能把这几样食材凑在一起取了这么好听的名字呢!那一刻我都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想着那满月光里的田田的荷叶,想着那袅娜地开着花、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那盘菜便格外好吃了。
先生做菜是有一定水平的,但他对生活极为实际,总是认为仪式感虚,不切实际,一样的食材甚至更好些的,只是没有取个花哨的名字而已,只是一种形式。思维方式和三观不同,人就很难在一个频道上沟通,好在先生和儿子自己不在意仪式感,对我功夫都做的还算足。
为什么生活需要仪式感?知乎上有一个很好的答案是:为了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生存。
仪式感和钱多钱少没有必然的联系,也不需要多少的物质做基础,它体现的是我们对生活的尊重和热爱:餐桌上的一束鲜花,回家时一句温暖的问候,出门时一个温情的拥抱......平凡又琐碎的日子里,正是这些小小的仪式让你心怀期望,燃起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重视,对自己的疼惜。
曾经看过韩国一个《30天的承诺》的短视频,片中的女主,离婚前的最后30天,要求丈夫每天和自己拥抱、亲吻、说我爱你。后来丈夫说:“那段时间我所忽略掉的她对我的关心和爱,又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
有多少轰轰烈烈的爱情,被没有一点点仪式感的琐碎生活磨得一干二净,一地鸡毛。生活就摆在那里,活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自己。即使你觉得仪式感就是形式主义,但如果连过场都懒得走,怎么能活得好。
回到家,和一盆面,拌了猪肉粉条娃娃菜的馅儿,做一锅顶着金黄片儿的锅贴,包几盘饺子,再用剩下的面擀成饼,抹上油酥,做成香酥松软的手抓饼,等儿子回来吃。就像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里台词所说:他也许不会带我去坐游艇吃法餐, 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为我跑几条街去买我最爱吃的豆浆油条。
无论怎样,母子情深就在“为你洗手做羹汤”的那份心意里了。在简书中以母亲节为题写过好多篇,今天依然要发文纪念一下今年的母亲节,你给予生活仪式感,生活给予你美感,给予你生活的意义。
母亲节快乐,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