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我爱读书
独立之精神,自由其思想

独立之精神,自由其思想

作者: 野的像风123 | 来源:发表于2020-06-28 14:52 被阅读0次

    海明威曾说,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广阔大陆的一部分。所以说,人类从来就不是以个体的形态而孤立存在的,群体是人类必然的组织形式。社会的变迁和文明的演进,群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乌合之众》,全称是《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全书约15万字,首次出版于1895年,迄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是解读群体心理的经典著作,被誉为大众心理学的开山之作。

    我联想到一部经典影片《浪潮》,可以说这部电影就是本书的形象化表达。电影中一位普通的高中教师在五天的时间里建立了一个集权组织,通过不断向学生灌输纪律、团结和集体主义让纳粹精神重现,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回到生活中,为什么疫情期间人们不顾危险疯抢双黄莲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了本书的阅读。

    一、作者简介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出生于1841年,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样的一个动荡的年代,是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有“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里之称”。

    勒庞早期在巴黎学习医学,并于1866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有过一段短暂的行医经历,是医学科班出身,并不是专门搞社会科学研究的。但是勒庞兴趣广泛,像是一位学术的探险家,研究范围涉及种族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他的作品之所以比一般的社会科学和心理学更加引人入胜,原因可能就在于此。勒庞于1884年开始研究群众心理学,世纪之交写下了一系列心理学著作,例如《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等,其中以《乌合之众》这本书最为著名,在1895年出版之后,以平均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至1921年以已印到第29版。

    这本书推出之后,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群体心理研究,在此之前,专业心理学研究者常常忽视了群体的存在,因为他们远离群体生活,所以即使他们进来把目光转向了群体,也只是对犯罪群体加以关注,犯罪群体只是构成群体心理的某一特定阶段。这本书意义重大,深刻影响了弗洛伊德、荣格、托克维尔等学者,以及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等政治人物。即便是距离这本书出版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它也是各大网页或书店畅销榜的“钉子户”。

    二、写作背景

        其一,19世纪的欧洲动荡不安,民主制度与国际强权崛起,使传统进一步衰弱,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这本书的写作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勒庞生活的时代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其二,传统的宗教政治及社会信仰的毁灭与技术文明给工业生产带来的巨变。社会开始转型,主权不再是现代国家的第一要务,民生成为国家必须首先处理的问题。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开始发生,如政教分离、新大陆的发现、尼德兰和英国工业革命等等。这些都对传统制度产生了冲击,推动了新变革的出现。群体在社会生活的变迁中成为主角,在勒庞看来,这个“群体的时代”表现在观念变迁上,民主和社会观念的广泛普及,让持有保守主义、精英主义立场的勒庞深感恐惧。

    三、主要观点

    《乌合之众》深入浅出的剖析了群体的诸多特点及其成因,全书共分为三卷,分别是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群体的分类及其特征。由于篇幅有限,我将着重介绍书中的三个观点。

    (一)心理群体

    1.群体的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群体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在某些既定条件下,且只能在这些条件下聚集成群的人会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这群人的观念和想法渐趋一致,他们自觉的个性逐渐消失,形成一种群体心理。例如,有一千个人偶然聚集在广场上,有的人漫无目的,有的人是为了散步,他们只是有了较多的数量,但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没有共同的心理诉求,这就不是勒庞所说的群体。当这一群人有组织的聚在一起跳广场舞的时候,他们就有了共同的目标,这就是群体。需要强调的是,组织化群体并不总是需要一定数量的个体同时出现在某个地点。有时在某种强烈情感的作用下,数以千计的孤立个体也可能获得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特征。

    2.群体的情感和道德观

        第一,群体冲动、善变、急躁。“群体受到的刺激因素五花八门,并且总是屈从于这些刺激,因此群体极端善变。这就解释了群体为什么在转瞬间由凶猛残暴变得英勇仁慈,群体既可以充当刽子手屠杀生灵,也可以如烈士般英勇就义。”

        第二,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永远徘徊在无意识边缘,随时接受一切暗示的指挥。”“群体中之所以能够轻易的传播神话,不仅源于他们极端轻信,也是他们奇思妙想过度歪曲的结果。”例如,陈胜起义的准备过程中,用朱砂在绸帕上写下“陈胜王”三个大字,塞到渔民捕来的鱼肚子里,将士们发现丹书很惊奇。随后,又半夜在寺庙旁边点篝火装作鬼火,模仿狐狸喊“大楚兴,陈胜王”,群体通过情绪形象化思维的联想,树立了陈胜在群体中的威望。

        第三,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任何情感态度的表露通过暗示和相互传染迅速传播开来,从而强化群体夸张的情感,这样明确得第四,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一方面群体不知道何为真理,何为谬误,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意识到了本身力量的强大,于是让自己的突发奇想变得偏执而专横,个体能够接受矛盾并展开讨论,而群体绝不可能。”

    第五,群体的道德观。在勒庞看来,群体有时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有时也会表现出无私奉献,勇于牺牲以及公共无私等十分高尚的举动,而且比独立的个体表现的更加崇高,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来号召,最有可能打动群体,并常常使他们不惜生命慷慨就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无数国人逆行而上,竭力挽就陷于水深火热的无数国民;请战书上一枚枚鲜红的手印,从此放下自己的生命安全,全副武装,奔赴一线的抗疫,紧要关头挺身而出,舍身忘死,救民于危难,解民于水火,绽放最绚丽的光芒。

    (二)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影响群体的意见与信念的包括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两种。其中间接因素指使群体接受某类信念以后,就对其他信念具有完全排斥性,持久的准备因素。例如法国启蒙运动的发生,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传播,这些观念的长期渗透,潜移默化地对民众产生影响,为法国大革命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直接因素指可以促使某类想法形成、实施并产生作用的因素,也就是导火索。例如,法国大革命爆发以攻克巴士底狱为标志,影响了法国民众普遍的情绪,推翻了王朝统治。

        间接因素包括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五种。勒庞对教育制度进行了反思,在书中提到,从上小学到离开大学,一个年轻人在缺少个人主动性的情况下死记硬背,他的判断力和主见就这样消磨殆尽了。对他们来说教育就是背书和听话。甚至还明确提到,实行与这种制度相反制度的法国一代又一代的人越来越向中国看齐——因而造成了非常大的资源浪费。勒庞也为我们指出准确的教育之路:用实业教育替代可恶的教科书和可悲的考试,如此才能引导年轻人重返田间劳作,重回工厂上班,再次开始他们如今不惜任何代价逃避的殖民地事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学生的才能相平衡,并且发展方向也与他日后的任务和想要从事的工作相符合。勒庞在书中关于教育制度的批判具有超前性,的确,尽管我们今天一再地进行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但是仍然无法摆脱知识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中国的科举制度延续了数千年, 当我们嘲笑范进这样的书生的时候,有没有反思过我们也在被以同样的方式加工。虽然科举制度废除了, 但是用考试成绩来分优劣的传统一直存在,每年高考季频频出现因考试失利放弃美好生命的孩子。

        勒庞在分析群体意见与信念的直接因素时,提到了形象词语和套话、幻想、经验、理性四种因素。语言的力量与他们幻想的形象密切相关,而与它们的真实意义无关。比如民主社会主义平等自由这样含义模糊不清的词语,仿佛拥有无比神奇的魔力,一切问题在他们面前都会迎刃而解。凡是为群体提供幻想的人,就容易成为群体的主人,凡事试着毁灭幻想的人,都会沦为群体的牺牲品。

    (三)群体领袖及其说服手段

    “当一群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都会本能的听从一个头领的领导。”在乌托邦的理想状态下,对领袖最直接的认同莫过于是学识渊博或者远见卓识,然而勒庞则认为,领袖是实践家而非思想家,领袖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必须具有强大而持久的意志力。领袖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短期领袖和长期领袖。短期领袖,活力四射却只拥有一时的坚强意志,崇尚暴力但是却有勇无谋,他们能够指挥忽然发起的一场暴动,带动群众赴险犯难,使他们一夜之间从新兵变为英雄。长期领袖,他们的意志力更为持久,尽管不那么引人注目,却有着更为强大的影响力,他们具备的持久意志力拥有罕见及强大的能量,足以强大到足够让一切事物俯首称臣,拿破仑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例子。

    成为领袖应首先具备的素质称之为声望。领袖用各种观念和信仰激发群体情感时,最重要的方法有三种,分别是断言,重复和传染。“断言越简洁,论证越贫乏,影响力反而越大”,“不断重复的话语会长久地扎根于我们无意识的自我的深层区域,而这里恰好是我们行为动机形成的地方”。在《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曾通过断言: “愿不愿意用这么多苟活的日子去换一个机会,仅有的一个机会!那就是回到战场,告诉敌人,他们也许能夺走我们的生命,但是,他们永远夺不走我们的自由!”不断的对群众断言、重复和进行传染。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的战争以少胜多。在威廉的身上可以看出领袖最重要的成分即强大而持久的意志力。然而成为领袖也有一定的风险,“声望是很多因素的结合体,而成功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没有成功做后盾的声望很快就会消失,声望会被磨灭,可是受到争议的声望会打磨的慢一些”。

    的确,我们不得不承认,断言、重复、传染这样的手段对于群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很多年前,很多的成功学的演讲确实是正如勒庞所说的那样,通过夸大其词,妄下断言,绝不利用推理这样的手段来声明自己的观点,以期获得受众的认同,这样做也确然而,现在很多有水平的演讲,却不再是勒庞所说的那样了,例如Ted演讲,每一集的时间不长,但由于演讲者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深深的热爱,他们的演讲也往往最能打动听众的内心,引发深入的思索,国内也有许多类似的演讲类节目,比如《超级演说家》,《这就是中国》这样的节目,演讲家们都是用平和的语气将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的娓娓道来,也同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阅读体会   

    (一)《乌合之众》贡献与不足

    《乌合之众》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其一,种族论倾向。勒庞以精英阶级的优越视角,表现出对种族对女性的歧视,这样的观点有很多,例如,冲动、暴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与批判精神、态度极端等群体特点,几乎在女性野蛮人和儿童等生命体中都可以发现。其二,不合学术规范的臆断。在方法论方面,勒庞声称采用了纯粹的科学分析,但是如果用今天通用的科学定义来说,它的研究很难归入科学,因为它几乎没有经过系统的调查研究,没有数据分析做支撑,很多都是作者本人的主观臆断。

    但是正如罗伯特·墨顿的序“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中提到,《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在于他发现问题的能力,而非解决问题的能力。勒庞不像迪尔凯姆这样的社会学大师一样,用收集和分析社会学数据来研究,但他好像对社会学有先天的本能。本书从头到尾都表现出一种对问题的敏感性,他考察了很多现代人面临的社会问题和观念。虽然没有提出解决的办法,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勒庞是问题的发现者,是我们了解群体心理学的重要依据。

    (二)从《乌合之众》看网络社会

      “只要他属于有组织的群体中的一员,他就在文明的阶段上倒退了好几步。”这句话来形容网络社会中的群体再合适不过了。这个时代网络信息化发展的非常迅速。每个人都可拥有一席话语权,网络的匿名性更为情绪的宣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微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信息的传递只是转瞬之间的事情。广州一位家长在微博爆料老师体罚其女儿至吐血,还附有多张沾满鲜血的衣服的图片。让大批网友直呼心疼愤怒相关话题迅速冲上了热搜,矛头一下指向了这位老。然而一夜之间事情却迅速发生反转,经过调查取证,这位家长有为扩大事件影响故意编造谎言的行为,舆论的风向也随之变化。民意就是这样容易被煽动,当大家的善意被反复消费,使社会信任度降低,网络平台也出现了服不服这样的困境,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非常需要的是一种批判精神。这是一种学术精神和节操。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是否会沦为实有用。然我们是否会沦为乌合之众?是否有明辨是非真理的能力呢?是否能理性的看待这个社会呢?波伏娃曾说,如果你一生过的足够长,你会发现所有的成功都将变成失败。我们需要批判精神,需要独立分析事物的能力,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情绪偏见。不能盲目去做键盘侠。

        陈寅恪在为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其思想”,这十个字虽时过境迁,但依然振聋发聩、掷地有声。另外,想要避免成为乌合之众的最好方式是持续的学习。有终身学习的能力,站在道路的前方时刻回望和审视自己,保持初心,时刻清醒,要虚心听取他人建议和批评,要拥有自我纠错的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独立之精神,自由其思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wcw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