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给我发来一个题目“父母尚在苟且,你却诗与远方”,让我谈谈自己的感想。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我擦,哪个白痴发出的论调?
冷静下来之后,我反省了一下,自己不该这样“心”无遮拦,毕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出发点,只是你没有站在他的立场上看问题而已,并不能说人家的论点有什么高低贵贱。
不过反省归反省,我觉得自己还是有必要出来聊聊何谓“诗和远方”。自从这个词在高晓松嘴里火了以后,是个文艺肚肠的人都在幻想诗和远方。因此最近又出来了一帮反“诗和远方”的调调,高调否定这个词的正面性。
我看了几篇文章,刚开始还觉得作者说的不错,很多人抱着诗和远方逃避现实,不愿意去面对自己的失败和懦弱,实在是毁了这么美好的词汇。但是后来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否定这个词,似乎抱有“诗和远方”的人都是在苟且人生、不负责任。这我就不开心了。
既然我不开心,那么后果很严重!
开玩笑了,我当然不是网络暴民,我只是要来给“诗和远方”正一正名而已。毕竟我就是一个怀有“诗和远方”的小骚年,当你们在开始毁我信仰的时候,我总不能还熟视无睹吧。
这段话出自高晓松:
我妈说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生活有诗和远方。我和我妹妹深受这教育。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
原话我读了又读,忽然发现这段话特别像另外一个之前很火的句子: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毕淑敏、张小砚这些熬鸡汤的前辈们都引用过,这句话后来简直成为了大家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一信仰持有者们的圣经。
我查了下,这句话是翻译自罗马假日:
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
细细品之,你还是能够发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但是在我眼里,这两个概念半斤八两,并无太多区别。
诗和远方是由两个名词构成,前一部分是“诗”,后一部分是“远方”。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这个道理。诗则代表了书,代表了思想,远方则代表了行走,代表了身体力行。
我们这一辈是从书山卷海中拼杀出来的,读的书自然不少,不过有几卷书是有益于灵魂塑造的?不是说没有,但是真的落到实处的并不多。我这里不是要抨击中国的教育制度,只是说我们之前的十几年全都是怀有着一个目的读书:分数。以至于我们从没有能够静下心来好好体会我们所读的内容,没有能够将所读之书化作“气自华”的灵魂整肃。以至于毕业之后,我们日益渴望将枯竭的心饱满起来。所以读书自然而然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上面的陈述自有其局限性,读书从来不嫌早,也从来不嫌晚,而且这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一项庞大工作,须得持之以恒。
书读多了,思想开拓了,那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必然需要付诸行动。你生在某个地方,活在那个地方,老在那个地方,死也在那个地方,天天围着炉灶转,日日不出三分田,人的思维和见识自然会受到局限,眼界不开阔,这样的规矩的活着,自然变成了“苟且”。
古人说读书行路的时候,是用一层递进的关系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知行合一,这才是学问的正道。孔子的学问也是在周游列国时丰满,李白的诗华也是在行走中绽放。人生双腿,从树上解放下来,就是为了开疆拓土,否则岂不成了摆设?
自然我这里不是来说教的,我只是想表达一个观念,这个观念是之前抨击“诗与远方”的人没有意识到的,误解了的。所谓的“诗与远方”并不是让人逃避现实,任性的出去旅游,而是让人静下心来读书做人,开阔胸怀去用脚丈量世界,用行去养灵。
回到高晓松的文章,我发现很多人把诗与远方理解成不顾一切的行走世界,是源自于作者本人在论证这个概念的时候,不断用无房、无固定居所,不囿于财产,也要出去看看的自身例子,文末更是直斥人们心安于一处房,偏安一隅的狭隘价值观。所以也难怪我朋友会翻到“父母尚在苟且,你却诗和远方”这样的命题了。
我不知道高晓松最初为文是在什么境况下写的,但是我相信他必定不是要所有的人放弃当前的所有,放弃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责任”和“义务”,更不是让人把这个概念去用作逃避、怯懦的自我安慰。
我参加过一个微信群,群名是“诗与远方”,群里的人都是生活的热爱者,都在各自的领域努力奋斗着,并没有人说我要撇下一切去放纵。远方,不是放纵的代名词。它更像是一个梦想、一个希望、一个态度。我一直怀着这样的梦想和态度,努力的活着。
我想起了一个已经用脚丈量了三山五岳的朋友,只有一面之缘。他是那种追求身体与灵魂自由的人。最后一次知道他的消息,他正在海上漂泊,他做了一名海员。我没有去用世俗的拷问去问他如何安放父母的期望,从我的了解,他并不是那么一个不顾一切、狠心自私之人。我是敬佩他的勇敢的,但是不代表我就会追随他的步伐。我依然在魔都的车马人流里努力奋斗着,卑微若蝼蚁,坚强如小草。
诗代表的既是智慧,也是一种生活品质,有诗的地方,就有一种能把蜗居变成天堂的力量。它教会我们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要去撇去生命里的渣滓,唤醒人内在的美好和希望。这些东西需要通过阅读来丰满。我不信人性本善或者本恶,人生来是一张白纸,基因决定了我们对外界的刺激的反馈的强弱程度,环境塑造了我们对待不同人事的处理规范和习惯,而阅读则丰满了我们的灵魂,让它变得更加有质感。这些不是金钱的力量可以去改变的,它不会引导我们进入堕落和逃避,它只是一种途径,让我们拥有看到美好的灵魂,这就是诗这个词存在的真谛。
远方是美好的,是令人憧憬的。但是远方并不是局限在大理洱海,不仅仅是青藏白云,或是草原奔马,或是鼓浪屿的浪,它是存在我们的脚下,每行一步的努力。你我每踏出去一步,就离远方近了一步,你我在潜移默化的为了美好的明天作出的每一个改变而呼出的那口气,就是诗华。我们走在生命的路上,何惧前方,我们努力的拼搏着,又何曾离开过远方?
或许我们没看过很多云,没走过很多路。我们怀着对远方的念想,耐心的过着今天的日子;我们幻想着诗歌的年代,一草一木都眨着忧郁的眸子;我们缅怀着遗失的天堂,在我们踏出第一步之前。其实风景再美好,土地再广阔,也都只是存在我们心头的一阵感念,随着我们成长的心,漫步向了云端。假若有一日,心上没有了那个感念,再芬芳的玫瑰园也不异于荒草遍地的殇,再豪华的宫殿,也不过是坍弃废墟。
童话里的夜莺,恒河的沙数,在你我心头的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