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里看李林甫之一

作者: 流苏的紫藤花 | 来源:发表于2016-09-17 09:39 被阅读34次

    1

    看蒙曼的《长恨歌》,其中写到张九龄和李林甫之间的政治斗争。

    我对历史并没有太多的了解,知道的张九龄是境界极高的文学家,一首望月怀古,让无数人在中秋之夜感怀伤情。对李林甫,只知道他是爆发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

    两人同为宰相,却是截然相反的两个人。一个是文学魁首,一个是白字先生,一个是贤能之相,一个是奸佞狡诈,一个耿直外露,一个深藏内敛。

    李林甫做了19年宰相,前三年就是与张九龄之争。开始是玄宗皇帝因才识风度更加高看张九龄,但后来者居上,李林甫不动声色扳倒张九龄。在此之后独揽大权16年,成为玄宗皇帝任期最长的宰相,这使我对他产生好奇。

    2

    在文学盛行的唐朝,文人有着进入官场的优势。李林甫学识一般,能够在官场一路走来,凭的是情商和实干。

    情商是一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面对人事物的态度。

    他懂得大丈夫能屈能伸,虽不被张九龄待见,也能做到毕恭毕敬,找准自己的位置。面对不谑与嘲讽,即使恨到骨子里,仍能笑脸相陪。

    忍,是一种智慧。这是动不动就跳出来叫嚣的张九龄无法与之相比的。他清楚自己的目标。他以柔克刚,不与其正面冲突,却能审时度势找准时机,借力打力,假以玄宗之手完胜张九龄,还让玄宗觉得李林甫忠心,不仅能干,还能为己所用。

    李林甫洞悉人性,懂得抓住对方的弱点,予以所需,不露痕迹,利用人的心理,从而为己所用。

    3

    李林甫即没有远大抱负,也没有高瞻远瞩,毕竟书读得不多,品德,眼界,格局等各方面都受到局限,因此作为宰相,他很难真正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他考虑的是如何坐稳宰相的位置。要想稳固权利,就要不断打击异己。这也是历史上对他诟病最多的。他外表和蔼,实则心狠。暗算,制造冤案,使用酷吏,手段卑劣残忍。

    但同时,他在选人用人上基本能坚持原则,在执法上也能做到公平公正。

    他有着很强的行政能力。他曾经把唐朝最高学府打理的井井有条,学生们甚至佩服得为他立碑。

    他有正视问题的勇气,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中讲原则,基本能严格按照规程办事,不徇私情,这正是李林甫的权威所在。

    虽说历史上都认为李林甫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因为是他启用了安禄山,但是,在李林甫执政期间,安禄山即怕他也服他。李林甫的存在对安禄山有极大的威慑力。

    4

    身为宰相,倾尽权势,独掌朝政,死后却贬为庶人,草席裹身。这就是李林甫最后的结局。历史上认为他是罪人,在当时却有很多人为他鸣冤。

    在这里我看到,一个人在一段历史中的沉浮。个人的欲望,权利的斗争,与国家的利益,使得很多事件在利益之中相互交织,很多关系在平衡之中相互对立。

    虽说个人对事件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但天下大势并非个人力量所能为。你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词语去为一个人贴上好与坏,忠与奸的标签。

    你不能说他是彻头彻尾的大坏蛋,却也看不到他的悲悯与良善。他有着极强的权力欲望,却没有颠覆朝政的政治野心。他能看穿人的心理,却不能为自己保有一个体面的结局。在他身上诸多人性的体现,这可能就是人的多面性所呈现出来的人性的复杂。

    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善与恶也同时驻扎在人性的深处。但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出于自身利益,他被更多的激发出来的却是人性的恶。

    地狱天堂,一念之隔。权势奢华的表象如同海面上的冰山一角,隐藏更甚的是内心的不安和折磨。他虽然妻妾成群,儿孙满堂,奢侈享受,但夜里常常睡不踏实,害怕仇家报复。

    如果抛开历史给出的评判,只以旁观者的态度客观的去看去了解,那么呈现在你面前的,你所能感悟的,一定会有所不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长恨歌里看李林甫之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wkb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