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讲武古为赵王经文讲武之地,后为村为庄者三,皆名其地曰讲武,而别以方位冠之东西南。其建村应为赵王稍后始,然史称赵王者多矣,莫能考其实。
村之民素朴淳厚,次及千人,三姓。
曰张,不详。清有张善人,富于资财,修桥补路,好施予,时人尊以为善人。有残碑记其事,今不存。传尝有贼往窥,恒夜闻里院诵经声,终不得手而去,而不知诵经声乃牛之倒嚼也。人皆以为善报云。
曰董。燕王扫北,所过村落皆墟,屠戮无遗。某日大军荡后,久之,有藏民意兵皆走,遂潜出做饭。有卒远见炊烟起,报曰:“复杀乎?” 其将曰:“勿须,成不了事。"幸而以此免。藏民即董姓,董姓为土著。
曰徐。徐为大姓。始有兄弟徐大老二老自洪洞大槐树移民于此,其行事不详。今洪洞有封里徐疙瘩村,三国徐晃故里,村多徐姓,意者其祖居欤?犹想见其背乡井别父母,如蓬般漂于此泊于此又根于此。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殁后分葬,后世称南老坟北老坟,北老坟至今犹在,祭祀不绝。二老之父名海山。自明初移民已迄于今,而作而息而耕而食,凡传二十四世,六百余年矣。
多庙。有菩萨,佛爷,关公,柳仙,玄武,杨仙,龙王诸庙,以菩萨庙最多,杨仙庙最盛。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庙会,正值农事毕。先三日即敛资请戏以助兴之,搭彩棚设仪仗请诸神以临觇之。戏常豫剧,不之厌也。观者如堵,下无隙地,至有以凭丁口部分场地,以免争执事。是日亲朋早至,商贩蚁集。家中酒儿盅儿,街上物儿食儿,耳里锣儿铙儿,眼前男儿女儿老人儿小孩儿,熙熙攘攘。庙会之盛,甚于过年。
过年则民俗皆然,不叙。旧惟巫戏耍猴,堪当述焉。正月间,敲锣打鼓,夜送十余小儿至村外,远伏于麦畦间,勿声勿动。咒毕,如见有星殒于伏处,即前搔儿掖,不笑若痴无反应者,猴神附体也。负之回,打圆场,耍猴人领导,使肖己舞之蹈之,翻之覆之。皆忘情模拟,其形状莫不类猴者。至滑稽处,观者大笑。欲罢时,直呼儿名,其法立破。人有问之,儿惘若梦刚醒,茫不知适所自为。后此俗渐废。
主街一,辅街一,南北街各一。
村东有坑,大亩许,深二三丈,乃造房抟坯取土之坑也,谓之东坑。沿坑古树数章,高且茂,人伐树,伐一月。
西有地隐然而高,累然多坟,多酸枣树,谓之酸枣坟。若夫风晨雷雨夕,自非胆大者,不敢过其侧。
环村有寨墙,夯土筑之,阔高约两丈,寨外濠沟,宽深亦如之。
复又洺河自西北来,返折村南往正东去。曩者,水清沙净,夏则童稚相与游嘻鱼鳖间。河之上下,老树杈桠,榛莽丛生; 堤之内外,浓柳稠榆,蓊然苍然。或数人入其中,枝障叶蔽,稍纵即不相见,呼则但闻声在左近,而急切不得睹其形。
凡此种种。
余于村老,询之得村之仿佛如此,余皆茫然无识矣。
忽忽数十年间,户口繁滋,村之大较前已加倍焉。而河污,东坑半满,堤、树及寨墙皆夷平不存矣。噫! 陵谷迁变,变何速也!更数十百年,桑田沧海,不知斯村将又何所之矣,故余漫为斯文以记之,庶几使后人知世上曾有南讲武,并昔时之风物如此云云。
时公元二0一八年七月六日初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