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273524/33442937f7a6ce5b.jpeg)
春牧场 前山夏牧场 深山夏牧场
断断续续,总算是看完了这三部曲,相较于冬牧场,这三部曲可能显得不那么的成熟,但是依然也有它精彩的部分。你依然可以通过这些简单的文字去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去了解关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及哈萨克牧民的所思所想。很是接地气的一套书。
你听过用桦树皮写字吗,听过为了去除杂味,而在锅里煮马粪吗?听过用泥土当清洁剂洗碗吗? 听过肥皂是可以吃的吗? 听过鞋子衣服可以越穿越干净这种说法吗?通过她的文字,你可能会有一些颠覆你以往三观的想法。
但是对于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的环境中的人们来说,怎么可能用我们已有的惯用的思维方式去衡量,去评判呢?用我们稳定的定居生活方式的眼光去作比较呢?有一个统计,在哈萨克牧民中,迁徙距离最长、搬迁次数最多的人家,一年之中平均每四天就得搬一次家!这真是一个永远走在路上的民族,一支密切依循季节和环境的变化调整生活状态的人群。生活中,似乎一切为了离开,一切都在路上。青春,衰老,友谊、财产……都跟着羊群前行。牧民们总是生活在到来与离开之中,总是只是经过而已。但是,什么样的生活不是“经过”呢,经过大地,经过四季,经过一生,经过亲人和朋友,经过诸多痛苦、欢乐……
![](https://img.haomeiwen.com/i16273524/89fb2104c1c218bf.jpeg)
人都是跟着环境走的,环境也同时告诉了我们最适合的生活方式,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中,应该怎么生存,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又该如何打理。农村有农村的生活方式,城市有城市人的活法。文字有一处写到,维吾尔族的姑娘嫁到阿勒泰地区(阿勒泰游牧民族以哈萨克为主,少有的维吾尔族也是生活在城市里面的),跟着夫家一起或者游牧生活,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这种现象是少见的,因为她们觉得维吾尔族的人都是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不会过这种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但是当一个姑娘嫁过来后,她也是慢慢的适应这样的生活方式。人总是会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然后去改变自己,以上自己去适应现有的环境,也只有适应自然,顺应自然,人才能更好的生存,这也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的。
也是在这样的一个生存环境中,人们更加的去接近大自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对自然才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文字有一处这样写到:“洗衣粉也是肮脏的东西。我们大量地使用它,又使之大量从衣服上清除,只留得自身的干净与体面,却弄脏了我们之外的事物——水、泥土和植物。我们不顾一切地从世界中抽身而出,无底限地追求着生活的舒适与欢悦。对于什么都是都是相对的,只有说谁更适合、更有价值这个问题而已。对于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来说,我们已经离大自然太过遥远,所以很难去体会其中的深意,也是在这些平实的文字中,突然给了自己当头一棒。
![](https://img.haomeiwen.com/i16273524/88388ff1fda5a99c.jpeg)
文中还有一段文字,摘下来与你分享!
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的确是艰辛的。可是,这世上真的会有更好一些的生活吗?真的会有轻易就能获得的幸福吗?连加依娜那样的小孩子都知道,面对辛苦、疼痛、饥饿、寒冷、疲惫……种种生存的痛苦,不能绕过,只能“忍受”,只能“坚持”。像阿娜尔罕那样,脱离游牧之路,将与在城里工作的男孩结婚,过上安定的生活。可从此后,她还是得付出另外的努力与忍受,面对另外一种陌生而拮据的人生。说起来,都是公平的。只有忍受限度之内的生活,没有完全不用忍受的生活。“忍受生活”——听起来有些消极,其实是勇敢的行为。在牧人的坚持面前,无论什么样的痛苦都会被心消融。所以,哈萨克葬礼上的挽歌总是劝奉生者节制悲伤,弹唱歌手们也总是调侃懦弱,视其为愚蠢。
没有什么东西是十全十美的,所以只有去接受事物本身最差的那一部分,你才值得去拥有它好的那一面。好像我们总是看到自己得不到的那一部分,而不大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因为可能真的是那句话,找不到永远是最珍贵的。所以最后说珍惜眼前吧!或者自己眼前所拥有的是别人苦苦寻觅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