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是林庚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这篇文章从题目上分析,“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比如唐代韩愈的《师说》《马说》,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等,解说的对象是“木叶”,“木叶”的意思是“树叶”,但在诗词中作为意象的“树叶”却大多用为“木叶”,“木叶”成为古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这种文学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作者作为一个学者,从大量的诗句中细加整理和分析,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用“树叶”,但“树”却是常见的,遇到“树叶”却用“叶”来代替,比如“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和“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显然这“叶”的使用蕴含着浓密的意蕴,而“木叶”的运用似乎更为普遍:“洞庭始波,木叶微脱。”“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秋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木叶”的运用似乎和秋风相连。作者通过比较“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和“寒风扫高木”所包含的意境和情感,总结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这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作者通过“木”字身上具有的影子“木头”“木料”“木板”等,而“叶”是不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而会有暗示“落叶”的缘故。作者通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和“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等诗句,让我们理解了古代诗人为何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运用不同的“意象”,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正是认识到语言形象的潜在含义,才常常通过选用这些不同的意象准确而隐秘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人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和体会人们的心理,选用一字之差的形象,却造成一去千里的艺术效果。而读者通过仔细品味诗人选择的意象,却可以打开诗人心灵的密码,欣赏到诗歌与众不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了解诗人复杂的感情。
比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作者正是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样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才能越饱满;而“寒风扫高木”却让人联想到烈烈秋风像千军万马横扫层岭,树叶飘零,一幅空阔辽远的样子,这时叶子越少越能体现寒冷和萧瑟。
比如陶渊明的《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其中的“孤云”暗含着贫士的孤高和无依无靠之感。陶渊明的《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其中的“停云”却包含着对亲人的思念。
意象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的媒介,诗人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运用细微差别的意象表达迥异的情感。而读者只有通过细心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调动自己的感官,充分浸泡在诗歌中,才能解开诗人心灵的密码,实现穿越时空的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