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ion, Connection, Love
“Love is patient and kind; love does not envy or boast; it is not arrogant or rude. 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 it is not irritable or resentful; it does not rejoice at wrongdoing, 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 Love bears all things, believes all things, hopes all things,endures all things.”
- 1 corinthians 13
研究了人与孩子的关系,与老人的关系,接下来是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了:伴侣之爱。
有句歌词这样唱到:关于爱情,我们讨论的很多,了解的太少。简单而又深奥的事物,大多如此。有些知识和技能一旦学会就不会忘,并且适用终身,如游泳和开车;有些则需要不断的学习,思考,迭代,也许终其一生也达不到完美答案的顶峰,比如爱。
爱可以是一个哲学意义,可以是一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是一种生理反应和过程。而用理工科思维看待,爱也可以是一门技艺。
为什么要把爱情和婚姻的部分放在研究和孩子、老人的关系之后呢?这似乎不符合逻辑顺序:要么按照自然人的成长过程从儿童-成年-到老年;要么按照社会人的发展顺序从相爱-成家-育儿敬老。果大的这个顺序,算是怎么回事呢?
婚姻已经越来越不成为人的必然阶段,但感情的诉求却始终是。你可以先看看对家庭教养的最新研究成果,破除一下历史迷思;你也可以提前做个思想实验,体会一把夕阳红的感受。
在这些之后,再来重新思考现在的人生规划。
养育下一代可能更多还是身体精力和经济上的付出。孩子的成长并不受你太多的影响,你可以放松心情,一边享受这种人生状态的改变,一边同样专注自己的事情。可老了以后的状态就和现在的选择与行动非常正相关了。因为历史可没有如果。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不仅选择不结婚不养育孩子,甚至选择干脆回避了两性(也可以是同性哈)关系。我就常常听说一个“佛系青年”的概念。
或者也有很多人把它当成了人生某个阶段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在多年的恋爱和婚姻之后,忽然迷失,找不到意义,更找不到动力。
我们需要认识孩子,需要看到基因天然根深在我们生命中对繁衍,对延续的诉求。那是一种符合大历史观下,一种对生生不息的敬畏和顺服。
1. 爱是一种来自基因的本能和天性
有些鸡汤作者喜欢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爱情的意义,我们不学他们。理工科思维要从科学和生理的角度来研究。
现存的生物种类里,除了很多根茎类植物如马铃薯,一些水果如草莓之外,很少还有谁是维持着无性繁殖的。生物课里学过,无性繁殖简便快速高效,不像有性繁殖必须要先找到另一半,还得看人家乐意不乐意。要是没投胎好成了蜘蛛或螳螂之辈,洞房之后直接进坟墓。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后者很不划算,成功率应该更低。然而,在自然界中却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在《谢谢你迟到》这本书里提到过“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大自然并不像人类这样只注重短期的成本收益。有性繁殖虽然麻烦代价大,但却为变化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后代的基因中来自父母各一半,各种组合加上后天的表观因素可以演化出无限的可能,于是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生命才能多过一场场灾难,延续至今。
前面《自私的基因》里提到过,很多人的生理行为和习惯是基因自我复制和延续的需要,我们是受其控制而不自知的。所以,到了某个年龄阶段总觉得自己似乎必须干点什么的人,可以稍微释怀一下。这不仅仅来自文化,更可能来自我们身体内的基因操纵。知道这些虽然暂时不能提供解决问题之道,但至少可以让人不那么纠结。
2. 爱是一门技艺,可习得,更需要刻意练习
很多人可能都读过《爱的艺术》这本书。所以果大另辟蹊径,来点作者的小八卦:
心理学有很多流派分支,最著名的当属精神分析派。作者弗洛姆正是师承掌门弗洛伊德,被内部人士称为“大小弗”。他结合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坚持深入理性批判思考,创新出“精神分析社会学”。作者出身于传统犹太正教家庭,对信仰有着天然的追求。经受过两次世界大战,两任妻子的生离死别,他对自然和人文保持着敬畏与谦卑,同时又深刻体会过爱情的酸甜苦辣。
磨难的人生,是另一种财富。经历让作者站在更高,更深的角度思考爱的本源。作为一名见证战争的德国人,他把“法西斯主义”的心理根源归结于人类对于自由的逃避,和对归属集体的诉求的双重矛盾。通过前面的基础,人对自由,对真理有天生的追求,渴望摆脱身体、环境、心灵的种种束缚和枷锁:我们羡慕飞翔的鸟,潜泳的鱼,我们渴望做自己的主人。
但同时,我们需要他人的认同,群体的归属。我们会刻意的划分我们,他们,人为的制造分别。我们追求自由,却在自由真正来临面前,手足无措,甚至恐惧和逃避。比如我们会放弃可做可不做,可何时做的自由,把事情拖到“别无选择”的最后;我们有各种选择困难症;我们逃离大城市后,又会因为隔绝而逃回北上广深。
因为人天然的身体和生理不完美,导致心理的种种软弱与非理性。只有承认自己不自由,顺服于某个更高维度的力量,才能真正得到自由。因为是心甘情愿,所以乐得自在。至于是真自由,还是假阿Q,也只是看问题的角度而已吧。
战争疮痍,工业革命,“追求自由”与“市场经济”更加深入社会和人心。分工协作,平等交易,付出伴随收益回报率。量化越精确,人心越功利。
欲望比不可想象的宇宙还要大,没有尽头,没有封顶。
洪七公在《神雕侠侣》中在华山至阴之处埋公鸡诱蜈蚣。皆因“天下剧毒之物,必相生相克”。面对自由,也许爱是把双刃剑,更是一剂良药。当存量不能解决问题,就需要创新和增量。交换不能带来增量,只有生产和创造才可以。
弗洛姆说,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规矩并且人要严格遵守。 它要求专注,沉浸,心无旁骛;它要人以工匠精神来打磨和实践。
把爱当做一项可习得的技能。和其他技能一样,它要求我们有耐心。学习从来都是不会到会,到熟练掌握的过程。就像孩童学步一般,既要扎实,有足够的耐心,又要有一定要学会的决心;
它更需要我们对抗懒惰,积极主动。就像学习一样,不莽撞,不能只追求简单的忙碌。
忙碌,是现代人为了逃避积极主动的思考,而为自己所寻找到的最冠冕的借口。有太多的人,以爱的名义,拼命的做着“无用功”。没有克制,身心俱疲,只为自我一种“虚假的满足感”。
一个不相信爱情,不相信自己有爱的能力的人,很难持续的做到以上这些的。所以在根本上,需要我们对爱抱有坚定的信念。信心也是一门功课。
爱可习得,但需要时间,需要知行合一。在还没有学会爱别人之前,先学会爱自己。自爱是一种健康积极的感情,它与自恋不同。虽然人不能完全消除自私,但人也同时具有利他的天性。之前讲到的,衡量一个“有钱人”的标准,不是看他拥有多少财富的绝对值,而是看他有能自由支配多少。同样,一个人爱的的能力,不是看他她拥有多少、占有多少别人的爱,而是能在多大程度上,自由的,不受主观客观限制的爱别人。
爱具有创造力,爱是对自己,对对方能量的激发。爱是对自我的认同,对他人的信心,更是上升到对整个社会的信念,对一种核心文化的传承。一个对自我文化没有信心的民族很难持续发展下去。
3. 智慧的爱,不为输赢的博弈
三个盒子与黑暗四骑士
约翰戈特曼说,夫妻关系中的情绪和行为犹如放在三个的盒子里。美好盒子里装着积极的情绪。浪漫的回忆、激情的时刻、快乐的日子。糟糕盒子装的消极行为:猜疑和恐惧、争吵和烦恼、悲伤和沮丧,灰暗而又让人绝望无趣的日子。中性盒子里装的日常生活。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健康的关系不是装满美好盒子,而是维持多数在中性盒子里,细水长流,平淡是福。
格拉德威尔在《眨眼之间》写过一个婚姻专家的研究,他说只要看夫妻交谈不到15分钟就能判断他们是不是快离婚。经常吵架不一定会导致最后的崩盘,真正的末日骑士,是蔑视。要想有效对抗蔑视,批评,防御和筑墙这四个黑暗末日骑士,博弈论可以派上点用场。
拉波波特是一位有名的谈判专家,他提过的"一报还一报"博弈策略。本质善良宽容,不计前嫌,每次清零,永远允许对方改正错误。同时它非常简单,永远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自己的"个性"和想法。也就是尽量降低信息不对称。他还提出过一个有名的谈判法,先倾听,再复述和反馈。最关键的是确认明白对方的意思。
多少悲剧来自误解。。
果大觉得学点博弈论,可以用于爱情。为的是让彼此更好,让整体更优。而不是为了输赢。圣经说,人吃了智慧果,眼睛明亮,有了分别心。果大倒觉得,那无非是自我利益前提下的好坏善恶而已。
赢了又怎样。反正人都不理智,反正人总是情绪化,输赢的人长期来看都不开心,不如干脆把这坑人的概念从认知系统里抹去。
傻人有傻福,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爱是一场默默无闻的祝福,不随时间地点变化的安心陪伴。
真实的爱情,像百香果,外表平淡无奇,味道缤纷层递。有海绵般抗震的硬壳,包裹芬芳与柔软。
又像对着太阳仰望,虽然总会流泪,却温暖明亮。
爱是恒久忍耐。
- 果大
通识精读12:弗洛姆,《爱的艺术》。
这些书也值得读:
尼克·莱恩,《生命的跃升》。
安妮·莫尼尔和戴维·杰赛尔,《脑内乾坤:大脑也有性别》。
约翰·戈特曼,《爱的博弈》。
约翰·格雷,《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联合作者: 阿维纳什·迪克西特和巴里·奈尔伯夫。
克里斯多福《亲密关系》。
史蒂芬柯维《第三种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