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熊自留地墨海读书
读书笔记︱卡夫卡《不幸》:读起来很费脑,看到后面发现原来我和鬼对

读书笔记︱卡夫卡《不幸》:读起来很费脑,看到后面发现原来我和鬼对

作者: 星海月浅浅 | 来源:发表于2023-09-04 17:46 被阅读0次

    《卡夫卡短篇小说经典》书籍中的第二篇小说叫《不幸》,于1910年写于他的第二本日记本的开篇。

    我在上一篇文章讲述到卡夫卡的作品有两个特性,荒诞和怪诞。《不幸》这篇文章就充分体现这两个词,阅读起来十分费脑子。

    全文四分之一渲染环境,四分之二描写他与一个小孩在黑暗中的对话。这些对话,没有逻辑,前后矛盾,没头没尾。

    就如主人公“我”讲的一句话“我心里高兴,说的话很可能乱七八糟,而您也就这样理解”一般,在我阅读的时候,真的感到对话有点乱七八糟。

    小说写的是主人公在房间狭长的地毯上跑着,看到有着灯光的胡同被吓了一跳,转身之时,发现房间深处的镜子底部有个新目标。

    这里并没有写明新目标是什么,主人公就开始大喊,无人应答,声音在房里回荡。

    突然墙上的门打开,漆黑的走廊跑来一个孩子,像幽灵一样踮着脚尖。他站在主人公的房门前靠墙站着,右肘贴着墙壁,任凭窗口吹进来的风拂过自己。

    主人公向孩子问好,又问他有没有走错门。孩子看也不看主人公,让他别出声,没走错。于是主人公邀请孩子进屋关门,孩子明明没有动静,却坚持自己已经关了门,还用钥匙上了锁。

    主人公和孩子就关门这事东拉西扯,关于客套、关于威胁、关于态度等,我看得一塌糊涂,不知所以然。

    双方对话结束,文中没有提到孩子之后如何,就描述主人公在床头柜点燃蜡烛,小坐一会,感到无聊就拿着衣服出门。

    在楼梯里,主人公遇到同楼层的一个房客,从两人的对话中,我知道了刚才那个孩子是一只鬼。

    主人公说:“不出去,我能干什么?我刚刚在房间里见了一个鬼。”

    本文最后的四分之一篇幅也是大量的对话,主人公和房客讨论鬼的事情。他们说真的有鬼来找,害怕是次要的,真正叫人恐惧的是鬼出现的原因。可是鬼不会告诉你明确的答案。

    主人公说:“从它们口里,我们永远得不到确切的答复。它们总是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这些鬼怪对他们自身的存在,似乎比我们还怀疑。”

    小说的最后,主人公也没有出门散步,房客回自己房间后,他感到孤单,又宁愿回房睡觉去。

    通篇阅读下来,感到莫名其妙。那个孩子是个鬼让我感到惊讶,那么文中莫名其妙的对话,也就不奇怪了。

    没有理解卡夫卡以及社会背景,很难去理解小说的深意。

    我从个别对话中,能感觉到其中有内涵,属于消极的情绪,恐惧、烦躁、不安等,但理解不深,更深远的就无法分析了。

    网上有一篇“幻象与心魔中的危机——解读卡夫卡短篇小说《不幸》”的文章,结合表现主义理论和卡夫卡的亲身经历,分析这篇《不幸》的小说,作者说:“本文引申出小说形象背后所隐含的人处于现实生活中的绝望与无助、人对其心魔的恐惧与试图逃避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危机等若干主题,并试图唤醒压抑在现代人心中的真诚的内核。”

    很多时候我们理解作品,需要从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亲身经历去入手。而要理解一位作者,其实从其中的作品,也能窥见一二。

    也许等我多读几篇卡夫卡的小说,我会更容易理解其中的蕴含的深意。


    弗兰兹·卡夫卡简介

    1883年弗兰兹·卡夫卡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是奥地利小说家,被誉为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之一。

    1901-1906年就读于布拉格德语大学,学过两年日耳曼语文学,后转学法律,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卡夫卡有自己的正职工作,是保险业的职员。酷爱文学,喜欢写作,却从来没有想过当作家。他写作,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将自己脑海的、心里的话写出来。

    卡夫卡写过很多短篇小说,如《变形记》、《判决》、《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长篇小说却只有三部,分别为《诉讼》(一译《审判》)、《城堡》、《美国》(一译《失踪者》),三部作品均是他死后,由挚友马克思·勃罗德整理出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卡夫卡《不幸》:读起来很费脑,看到后面发现原来我和鬼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xdc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