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名字不叫“老子”

作者: 学上嘉双 | 来源:发表于2020-10-27 21:39 被阅读0次

    四川人经常在嘴边挂着个词,就是“老子”。当被别人激怒的时候,就会说“老子怎么怎么样”,或者“老子不怎么怎么样”,以加重强调的语气。实际上,这是鲁迅在他的小说《阿Q正传》里所说的那种“精神胜利法”。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内心就得“强大”,而这个“老子”就是“大”的意思。“大”到什么程度?至少比“平辈人”高一头,而且还是个“至高无上”的头牌。因为有的地方把“父亲”就称为“老子”。

    我今天讲的不是这个“老子”,而是另一个“老子”,他不是“父亲”,却比父亲的父亲还要高很多辈的一个人,这人名字就叫“老子”。有人可能会说,这人名字也取得太“牛”,居然占大家的便宜,我干脆就取个“爷爷”得了。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或者说“老子”这名字不是他本人取的,而是别人为了尊敬他而叫的。这一下,另一个问题又来了。这些人也真是的,尊敬就尊敬吧,干嘛叫他“父亲”,这不是尊敬过头了吗?还有,有乱叫“父亲”的吗?父亲,只有一个,而叫“爷爷”的可以是一大群。全乱套了!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还得从头开始。

    老子的名字不叫“老子”,他姓李,名耳,字聃,叫李耳,也叫李聃。后来许多人都叫他“老聃”,所以就被尊称为“老子”。“子”不是“儿子”的意思,而是对有知识、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比如,中国历史上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统统都是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那个“子”的头衔,不是什么人都能得到的,这是一种“殊荣”。

    但是,我们的话题还没有完。既然这个“老子”不是那个“老子”,介绍他有何用呢?这是很有用的,而且有大用。大家应该知道,在民间有一个关于“太上老君”的神话传说。说是此“君”居住在天上的“兜率宫”,一天没事干就炼丹。当二郎神把孙悟空抓住后,就塞进了他的“炼丹炉”。其实神话里的人物都是有生活原型的,按照神话的逻辑,他们还没有得“道”之前也是凡人,所以这个“太上老君”实际指的就是李聃,也就是“老子”。

    老子一生所做的贡献不是“炼丹”,而是著书立说。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生活的时代差不多。他写的《道德经》五千四百多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几乎都贯穿着儒家、道家的思想轨迹,两者“一张一弛”,在人们的心灵中起到了“不小”的调节作用。

    孔子的儒家思想,到了孟子、荀子时代,才真正定型完成,其精神实质就是讲如何“入世”治理国家,所以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思想内涵。而老子的思想却恰恰相反,在他的《道德经》中,感叹“道”的朦胧与玄妙,主张“明知不可为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按字面的理解,就是“明明知道这件事做不了就认命,这才是道之修行的最高境界。”这样看来,好像儒、道两家的主张正好“相反”,究竟哪一家更切合实际一些呢?

    如果我们认为老子的这句话“绝对正确”,那我们遇到困难就不去做了,反正不做还“很有道德”嘛!真是那样,人类的文明与进步早就“止步不前”了,还能等到今天?但事实是,今天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已经发展到古人意想不到的“高级阶段”。所以老子的话不一定正确。只有儒家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才把社会变革与发展一直推向前进。当然,自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了中国,其发展与变化的速度就更快。

    这样看来,道家的学说可能有些消极。果真是这样吗?我们再继续往下看。儒家主张“修身”,即注重人的“后天教化”,也就是思想品德修养。道家却主张“无为”,按照字面的理解就是“不做事情”。道家主张“出世隐居”,就是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进入社会纷争,这其实就是“无为”的思想。把自己隐藏起来“不做事”,那不是饿死了吗?这怎么可能呢?事情并非那样简单,请让我慢慢说来。

    道家的“明知不可为而安之若命”,不是说轻易就放弃,而是说在“道”的面前,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它不可能改变“道”。不可能改变,那就只有离它远远的,这样就相安无事。这就是道家“出世”的逻辑根源。道家所说的“道”就像我们说的“自然规律”一样,只能认识,不能改变。但是与“自然规律”这个概念相比,又有很大区别。自然规律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诸多现象之间本质的内外的必然联系,它具有反复出现的稳定性。而道家的“道”则有更复杂的解释。

    老子的《道德经》分两个部分,即《道经》和《德经》。在《道经》里,“道”有下面几层含义:第一,“道”是一种过程。老子认为“道生万物”,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并“周行而不殆”,也就是“循环往复,没有止境”。其二,“道”是万物的本原。所谓“本原”,就是“源头”。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之母,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连“有”与“无”都出自“道”,其区别在于不同的角度。含义三,“道”是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认为,“道者万物之奥”,即“道”是万物存在的“规律”。

    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概括了老子对“道”的理解。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能够说出口的“道”,不是“真正”的道;能够说出口的“名”,不是“真正”的名。此话听起来就有些高深、玄妙!

    既然无法改变“道”,那就只有听天由命了。所以,老子在《德经》里就阐发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明知不可为”就不要去坚持,那才是明智之举。所以他说是“德之至也”,即“道德的最高境界”。这种思想看似有些消极,实则是一种警告,特别是那些骄傲自大的人,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把自己的能力估计得太“大”的人,无疑是一种警醒!

    但是,老子的学说并非这样单纯与简单,而是螺旋似的层层上升。他说,达到了“无为”有什么好处呢?达到了“无为”就可以“无所不为”,也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这句话直接的解释是,“什么事情都没做”就等于“什么事情都做了”,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老子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那么,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呢?

    老子在解释“道”是“本原”时说,“有”与“无”都出自“道”,其区别在于不同的角度。那么“无为而无所不为”也是指的不同角度,或者说一个角度的两个方面,这样的逻辑才讲得通。这样看来,西方的黑格尔哲学提出的“辩证法”,在老子的著作中早就有了,细算起来居然早了两千多年。老子说的“无为而无所不为”,应该是说,针对所有事,这件事“不做”,并不意味着其他事不做;这件事“不做”,却给做事的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去做其他事。或者说,针对一件事,这个角度“没做”,可以换个角度“去做”,甚至可以根据情况变化不断地变换角度“去做”。

    今天想起来,老子学说的“精髓”就在这里。所以,他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而是遇到“麻烦”后可以暂时放弃,从另外薄弱的地方“下口”,即“无所不为”。这样看来,老子的“无为而治”不是真正远离社会,而是在混乱的局面已经无法“控制”,暂时的逃离是一种最好的策略,只有保全自己,有朝一日才能“无所不为”。但是,春秋战国时代,混乱的局面一直在继续,致使老子临死都没有看到他所希望的结果。他的《道德经》使他远离尘世,节制寡欲,潜心养身,传说他活了一百二十七岁。

    几千年来,道家学说与儒家学说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儒家的“入世”反应的是积极进取的“钢”的精神,而道家的“出世”反映的是“退后一步自然宽”的“柔”的理念。所以,不能单方面的评价谁占优势,聪明的做法是,把两者结合起来,那效果就不一样了。一张一弛,相得益彰,可以随时争取主动。其实,这用不着我说,历朝历代的那些成功人士,无一不是这样想的和这样做的。今天我们能学到点什么呢?请大家去领悟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的名字不叫“老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xgzmktx.html